2022版语文新课标首次提出了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核心素养概念,其以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为核心,包含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和审美创造四个方面,通过语文实践积累和建构,体现语文课程的育人价值。
核心素养目标导向下,教师如何上好语文课?闽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育学博士、副教授汪敏表示,教师可通过深耕教材、强化动机,学生主体、教师主导,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等方式,创建语文活力课堂。
首先,深耕教材,强化动机。学习动机与学习兴趣密切相关,教师应根据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采取适当方法,强化学生学习动机,创设活力课堂。以小学语文一年级开学第一课《我上学了》为例,开篇是“我上学了”,内容包括“我是中国人”“我是小学生”两个句子和一首儿歌《上学歌》。轻松活泼,契合小学生身心发展。而作为小学语文第一课,这篇卷首语里其实还蕴含了很多值得深耕的隐性课程资源。比如“我是中国人”这句话下面配有56个民族的人物群像图,画面里五星红旗高高飘扬等,老师可以进一步引导。
其次,学生主体,教师主导。在创设情境的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发挥科学而节制的引领作用。在上述情境中,教师可通过指导学生观察课文插图、引导学生看图说话,帮助学生学会表达和交流,促进学生形象思维发展;还可以设计相关主题,指导学生通过简笔画或语言进行表达;还可借助儿歌朗朗上口的特点,引导学生读出欢乐,读出自豪,于书声琅琅中读出文化自信,感受盛世美好,激发语文学习兴趣。
最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新课标理念下,教材是最直接的课程资源,教师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教材用得好不好,取决于教师的“二次开发”能力。比如,小学语文第一册“识字”里的“天 地 人 金 木 水 火 土”等汉字,是中国语言文化里最基础、最重要的元素,蕴含着丰富的优秀传统文化宝藏;《秋天》《江南》《四季》等课文是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描绘,有大量的审美元素;《影子》《比尾巴》《青蛙写诗》等课文以拟人化手法展现了纯真世界里的童真童趣;《明天要远足》《大还是小》《雪地里的小画家》等课文则充满了哲思妙趣,是激发学生思维的极好素材……这就要求教师既要有宏大的学科视野,从整体把握课程内容体系;又要有微观的教学实践,明晰每堂课的着力点,根据每单元特点,进行设计教学,上好语文课。
☉本报记者 陈晓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