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

铜山古城顶街历史文化街区 2024年02月25日

清铜山镇水师总镇衙

下街朱氏大厝群 林峰 摄

明代纶章垂耀坊

民国时期德春商号

⊙黄辉全 文/供图

东山县铜山古城顶街历史文化街区地处国家级闽南生态文化保护区内,迄今有着600多年历史,为古城内最古老的街区。明清时期,出过游天庭、黄镆、唐文灿、文三俊、黄道周、陈瑸、陈士奇、唐朝彝等多位进士。

顶街历史文化街区涵盖顶街社区和公园社区,核心保护面积38.4公顷。

街肆风貌

顶街历史文化街区原是明代铜山守御千户所、总镇衙、卫所中营的主要军事基地。西南边有条依城区平行而建的西门大街,是城里通向西门陆地的主干道,即今顶街路,全长约600米。其街区特色为:具有山城、海城、古城三重属性,集中了各类业态、生活烟火气的空间,又是古城的门面空间,古民居院落鳞次栉比,生活巷弄遍布全街区。

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江夏侯周德兴奉旨在铜山筑城置所,防倭抵寇,在固守海防的同时,让远方的守军图耕励治,民泰乐居,促进了文化、宗教、商贸的繁荣,呈现出“士族如云,簮缨相望”的繁华景象。至清道光年间,铜山城内有欧、高、朱、文、谢、黄、陈等家族,依靠经商贸易、发展海运而致富,成为城内望族。

老街文脉悠长,《铜山志》载:“南溟书院以教乡之子弟习书礼焉,菁莪化行,人文蔚起。”自明嘉靖以后的120年间,铜山子弟进甲10人,登科22人,有贡生27人,庠生近500人。铜山自此科甲蝉联,儒贤蔚起,名震闽海,黄道周赞道:“吾乡之子拖船荡桨,亦能文章。”

顶街历史文化街区内文物古迹众多,街肆繁华。现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东山关帝庙;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铜山古城墙、黄道周故居和东山抗战献机纪念碑以及故居故署、名坊、名井等,犹如一幅民俗长卷,融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为一体。

清水师铜山总镇衙:清代建筑风格,占地面积约205平方米,坐东南向西北。单体,前带轩亭,建筑面阔三间,进深四柱三间,抬梁式结构,悬山顶燕尾脊,为东山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黄道周故居:明代典型的闽南风格、砖瓦土木结构,面阔三开间住宅,面积312平方米。漳州先贤、明末大儒黄道周,其易学思想独树一帜,代表作有《易象正》《三易洞玑》《易本象》等,在当时和后世都有巨大影响,在明理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殉国后,南明隆武谥“忠烈”,清乾隆谥“忠端”,评价“不愧一代完人”。2012年,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公布为世界历史名人。

唐朝彝故居:单层民居,前后两进,三开间。清康熙六年(1667年)唐朝彝中进士,历任广西、山西、陕西、京畿、广东诸道御史,又掌河南道。后升通政司左右参议,转太仆少卿、大理寺少卿、宗人府府臣。唐朝彝一生为人耿直,清正廉洁,不畏权贵,敢于直谏,热心公益事业,曾力倡并捐资重建铜山关帝庙、南溟书院、漳州白云山紫阳书院等。

陈沂清故居:传统三进硬山顶大厝。清道光八年(1828年),陈沂清历任台湾鹿港游击、台南府安平参将、提督、总兵。道光二十年(1840年),封“武功将军”。

林氏家庙“四德堂”:始建于清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以儒释道四德为家训教育出一代代裔孙名闻乡里。明嘉靖年间文士秀才,因倭寇猖獗,肆虐福建沿海,民众惨遭涂炭。“四德堂”始祖、武进士林闻馨保疆护民,屡立战功,几经擢拔,官至潮汕总镇,负责闽粤沿海防务,于率兵剿寇中壮烈捐躯。

朱氏大厝:为该街区内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古民居群,建筑占地面积约2500平方米。由御前侍卫府、大夫第、解元府、家庙、中堂、护廊厝等7座清乾隆年间的大厝组成。朱氏家庙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福成大厝:建筑面积约300平方米,外观以西洋风格为主,室内则以闽南传统民居建筑风格、元素为主。中西合璧的外墙,轮廓线简洁明了,腰部及檐口部位的古罗马几何图案装饰,给人以清新时尚的现代感,成为该街区内最大一座民国时期的西洋建筑。

东山抗战献机纪念碑: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1941年,为全省唯一纪念民众捐资购买飞机支持抗战的纪念碑。

知名商号

顶街历史文化街区不仅承载着明清以来厚重的人文历史、海洋文化,也承载着浓厚的商业文化。海运的兴盛,带动铜山城内街区商业、手工业、水产品加工业的发展。两侧的店铺整齐有序,亦店亦宅,经营木材、日杂、柴炭、粮食等商品以及海产品。

据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东山同业公会会员花名册》记载,顶街历史文化街区经营粮食老字号有:振隆、万丰源、万年合、建茂、丰裕、东泰、怀成。

经营绸布老字号有:应记、通发、晋成、建发。

经营柴炭老字号有:章顺、德隆、振丰、新合太、郁铭、光昌、永和、金记、兆英。

经营海产老字号有:达记、应记、庆顺、隆发、万兴、传合、新合兴、文记、新成记、振丰发、发兴、宏成、合隆记。

经营木材老字号有:源合、振和、顺发、悦生。

经营国药老字号有:养生、大生、济生。

经营酒业老字号有:振盛、德隆。

经营京果老字号有:华昌、合兴、联诚、建发、振盛、德隆。

经营糕饼老字号有:泰发、泰利发、发珍、顺兴、和记。

此外还有东和酱园等老字号。

这些老字号在1955年接受了政府推行的公私合营和对私改造,老字号由此成为历史的符号。百年的历史、百年的声誉,至今仍为老一辈人所津津乐道。

恒发商号:立足东山的海洋优势,把资本投向渔业生产,发展渔需品、水产加工贸易,经营南北行、渔行,设立“英商亚细亚煤油公司东山业务代理”。至民国时期已拥有“合隆”五金店、“义隆”柴炭店、“增发”米店、“建顺”水产加工店、“恒茂堂”药店、“恒记”陶瓷店等多间连排经营店铺,建置多艘北船、缯船和竹桁,从南北行、渔需品、水产品、渔业生产到海运、对外贸易,还在厦门、汕头创办关联店号。1946年恒发商号关联店铺重组为联发股份有限公司。“恒发”朱氏后裔朱盛,于清同治三年(1864年)到澎湖经营咸饼业。以其独特风味,甜而不腻,清香喷颊,入口即化而风靡澎湖岛,为澎湖著名的观光名特产,朱盛也被誉为澎湖“饼王”。

成发商号:由清代海商大户高正扬创办,一生致力于发展商业和海上运输业,购置华芳号、华诚号、华德号商船,往返于天津、上海、广州等港口城市进行运输贸易,在铜山商业、航运史上留下显赫芳名,朝廷诰授“奉政大夫”。家族相继创办了成章、同彰、承发、章发、怡成等商号和合顺典当行,主要经营同陵号电船、金发号商船、利东号电船、东成号渔船。

福成商号:由李祥德创办于晚清时期,专营粮油兼营南北货运。甲午战争后抓住机遇,发展海运业,购置胜发、福海、福兴、东陵、青州、福星、广陵、广平、有福号9艘货运轮船,开辟海上货运业和商贸经营,把生意做到广东汕头和厦门,在汕头开设了福东茂、福源、福源昌、永建等字号商行。

高氏商号:位于古城顶街和西门口。成发号创办人高正扬,成章号创办人高炯耀,同彰号创办人高汝祯,承发号创办人高廷欣,怡成号创办人高琼枝,合顺典当行创办人高祉卿。

寿全堂“鹿牌”宋金枣:清朝晚期,位于铜山古城内的医药世家,张瑞仙与欧光华两兄弟在祖传秘方的基础上加以改进的张家寿全堂“鹿牌”宋金枣,百余年来,成为南洋群岛一带华人华侨家庭必备物品而驰名中外,为当时出名的药食土特产品牌。由厦门“颜家春”蜜果商代理,远销新加坡、马来西亚等东南亚一带,享誉海内外。

红葫芦鱼钩品牌:清光绪年间,云霄人蔡亚米在西门兜有一显顺号鱼钩加工店,凭借摸索多年积累的经验和祖传的独家秘诀,打制真鲷鱼钩、大鲨鱼钩等,品种多样,质量上乘,畅销闽南、粤东一带渔区。又因其店前悬一木刻“红葫芦”为标志,久而久之“红葫芦”成了东山鱼钩最早的知名品牌。

青狮地瓜抽品牌: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东山人姚玉聪开设地瓜抽加工店,其品牌为“青狮”。所产地瓜抽以其抽口锋利,不裂口,脱丝流畅干净,耐用,颇受农民欢迎,畅销云、浦、诏、东四县。1907年始销广东及南洋等地。

如今,顶街历史文化街区在铜山古城保护发展中,在保留原有格局、肌理、风貌和有价值的文物的前提下,通过修复保护、完善基础设施,保留这座古城的历史文化符号,将成为东山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的新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