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8点,翁如通拾掇好捕捞网、箩筐、扫帚等清洁工具,便出门开始一天的巡河工作,骑上摩托车沿着家门口的东英溪一路行驶。“清明期间,接连下了三天的雨,溪面上漂浮着不少落叶和垃圾。”翁如通说,“虽然昨天刚清理完一遍,但一夜的风雨交加,又打落了不少叶子,今天的任务依然很重。”
2018年3月初,东山县前楼镇聘用了两名河道专管员,负责保持溪流的生态“健康”,及时发现和反馈存在的安全卫生隐患。59岁的翁如通便是其中一位。
“过去,溪面上总是漂浮着各种垃圾,臭气熏天。到了高温时节,这里更是成了蚊虫繁殖滋生的‘宝地’。”回忆起过去东英村恶劣的居住环境,他皱起眉头。
东英溪水质差,困扰的不仅仅是一村的百姓。位于东山县前楼镇的东英溪全长4.3公里,是全县地表水的重要来源之一。其流经径里、车里、东埕、东郑、下英、岱寮等多个村庄,辐射人口达2000多人,沿途经过1500余亩农田,集雨面积8.5平方公里,承载着重要的排洪泄洪和灌溉农田的功能。
东英溪的治理关乎千家万户,专项整治行动刻不容缓。自2017年东山县实行河长制以来,全县持续加大对黑臭水体治理工作的力度,而东英溪也被列为重点整治对象。
能为家门口的溪流当“保姆”,翁如通感到很高兴。每天,在负责的2.5公里流域内来回巡逻,捡拾溪流中的垃圾,他一干就是一个上午。“如果遇上刮风或是下雨的天气,垃圾比较多,又难打理,需要花费更长的时间。”翁如通说。
在巡河过程中偶尔也会碰上棘手的难题,翁如通便会在第一时间反映情况。“这是我们的巡河办公微信群,遇上在河道旁乱占乱建,或是养殖污水排放等自己处理不了的问题,拍下照片及时传给村、镇河长办协调解决。”他滑动着聊天记录,在其中,笔者看到不少他当天工作中拍下的东英溪周边环境的照片。
说起东英溪整治过程中的“老大难”问题,面源污染不容小觑。“以前,溪流两岸遍布多家养殖场,再加之农村生活垃圾和污水处理水平落后,哪里看得见清澈的溪流?”翁如通摇着头说。
近年来,前楼镇关停东英溪两侧的养猪场,大力推进牛蛙养殖污染整治,对河道周边的“两违”建筑采取“零容忍”态度。持续推进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工作,其处理率达90%以上。同时,实施农村雨污分流和三格化粪池配套建设,极大地改善了生活污水治理现状。
“家乡越来越美,村民们的环保意识也提高了不少。过去,附近的住户常往溪里倒垃圾,现在这种现象越来越少了。”翁如通欣喜地说,家乡的宜居环境还是要靠村民自觉维护。平日里,除了要“照看”东英溪,他也要打理家中的一亩三分地。随着东英溪水质逐渐变好,农田里的作物长势喜人,产量也增加了,翁如通心里别提有多高兴。 ⊙殷琪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