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10月,国务院批准设立厦门经济特区,这片土地翻开了开放发展新篇章。如今,40载岁月峥嵘,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曾经硝烟弥漫的海防前线,正向着一座高素质高颜值现代化国际化城市迈进。
开放之门
湖里,2.5平方公里,这是厦门经济特区的原点。1981年10月15日,随着工地上“轰”的一声巨响,烟雾升腾,厦门经济特区建设从此拉开序幕。
1982年初,印尼华侨陈应登与厦门市签订投资合同,成为在厦门经济特区独资设厂的第一位外商。“我是中国人,与其在国外办厂,不如来厦门办。”
40年来,一座座工厂如雨后春笋般在厦门经济特区拔地而起。跨国企业纷至沓来,戴尔、通用等世界500强企业纷纷“抢滩登陆”。
全球著名的飞机机身维修商新加坡科技工程有限公司,将第二个发动机维修工厂设在厦门,合资成立的厦门新科宇航公司近10年来保持30%的年复合增长率。“我们的客户已遍布印尼、泰国、印度等,厦门市在招商引资和互联沟通方面的大力扶持,提振了企业进一步发展壮大的信心。”厦门新科宇航公司总经理林恬钦说。
40年来,厦门产业结构脱胎换骨。厦门自贸片区激活航空维修、集成电路、跨境电商等14个高质量发展平台,已成为全国第三大飞机融资租赁集聚区、第二大进口酒口岸、最大的一站式航空维修基地。
一个包容现代的厦门正与世界分享开放发展的成果。
创新之地
在8月底举行的厦门市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大会上,厦门火炬高新区签约了戴尔服务器产业生态合作项目等11个项目,总投资206亿元,涉及智慧交通、新型显示、第三代半导体、服务器等细分行业。
“小而精是厦门企业的特点,很多细分市场的隐形冠军诞生在厦门。依靠创新动力,厦门聚集了一批高素质的企业集群,培育了2512家‘三高’企业。”厦门火炬高新区总工程师倪杰说。
从岛内不到1平方公里的“试验田”起步,伴随跨岛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厦门火炬高新区如今发展为“一区九园”,已开发园区仅占厦门2%的土地面积,却贡献了全市43%的工业产值。
“厦门是一座创新创业之城。”厦门市发改委主任张志红说,厦门已拥有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1928家,占福建省40%左右,近年来,厦门又发力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三新”产业,培育形成平板显示、软件信息、航运物流等8条千亿元产业链。
企业创新活力不断激发的背后,厦门市场经济体制机制改革不断推进。
文明之城
筼筜湖,厦门繁华市中心的城市湿地公园,被誉为厦门“城市会客厅”。这里花团锦簇,水清岸绿,白鹭齐飞,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很难想象40年前,路人在筼筜湖畔都是掩鼻而过。
“筼筜湖原是筼筜港,20世纪70年代由于大规模移山填海、围湖造堤,成为内湖,水体交换动力缺失,造成湖水发臭、鱼虾绝迹。”筼筜湖保护中心主任魏道军说,特区建设以来,厦门市打响了筼筜湖环境整治大硬仗。经过5期综合治理,如今筼筜湖彻底改头换面,其“引潮活水”技术还吸引日本人来取经。
一城春色半城花,万顷波涛拥海来。在保持经济发展“高素质”同时,厦门统筹推进生态、民生、文化等各领域协调发展,实现了城市内外兼修的“高颜值”。
城市开发建设中,为保护中华白海豚,厦门市不惜将跨海通道方案由大桥改为隧道,成本大幅增加;为保护白鹭专门保留大屿岛。
厦门高标准建设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持续打造“在花园里盛开的城市”:全市近六成的陆域面积被划入生态控制线,空气质量稳居全国前列。
厦门城美,人也美。
每到周末或节假日,王忠武就会穿上红马甲,带上家人一起到游客最集中的中山路商业街做志愿服务。
“志愿服务已成为我们的一种生活习惯,在帮助他人的同时也提升了自己。”王忠武说。
像王忠武这样的注册志愿者,在厦门超过70万名,约占常住人口总数的六分之一。
2019年,厦门启动“爱心厦门”建设,将目光投向最需要帮助的社会群体,实施爱心助残、爱心敬老、爱心济困等五大行动。40多家“爱心屋”悄然出现在街头。
厦门荣膺全国文明城市“五连冠”,文明底色深深刻入这座城市的内核,外化成每个厦门人的行动。
(据新华社厦门9月21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