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黄炳钦 文/图)昨日,好友刘先生向笔者展示一张东山县42年前的水票,它见证当年海岛“缺水史”。
东山是一个海岛县,主岛及周围小岛都无高山、河流和天然湖泊,自古以来淡水资源非常缺乏,主要靠降雨给水。历史上,东山民众因旱灾驾船渡海到外县买水的,因旱灾饿死人的,多有记载。因为淡水来之不易,大多数家庭“一水多用”,即洗过菜或洗过脸的水,再用来洗家具和洗衣服,最后用来洗地板或冲猪圈。
东山的城关镇铜陵镇淡水奇缺。南门湾沃角尾居民区只有一口从花岗岩岩隙挖出的浅井,井底泉流很小,一日一夜也不过出几桶水。小区居民不分昼夜轮流到这口井取水,半个月才能轮上一两次。外嫁的女儿逢年过节要回娘家,随身挑一担水到娘家来,就是对父母最大的孝敬,也是小区居民公认的最好的礼物,故沃角尾自古流行一句话叫“担水顾外家”,把它翻译成普通话,是“挑一担水回去帮顾娘家”的意思。
为解决民众饮用水困难问题,1978年2月,东山县基建局成立“岛建指挥部”,福建省拨款37万元专门用于东山岛自来水建设。1979年,全县缺水最严重的城关镇的供水工程被列为东山县海岛建设重点项目,东山县岛建指挥部在城关镇附近建设一小型自来水厂,自来水公司在城关镇设立供水点,居民凭“水票”到供水点购水,每担水5分钱,解决了部分居民从井里打水的困难。
1980年,东山县政府把人畜饮用水工程纳入全县水利建设计划,对缺水严重及井水水质差的乡镇,分期分批集中力量重点解决。1984年,东山县在西埔镇投建日产万吨的自来水厂,1986年2月14日,东山县自来水厂正式向西埔镇供水。1986年12月15日向铜陵镇供水,两镇居民从此结束了饮用水靠水井的历史。现在东山岛7个镇,16个社区,122个自然村,村村通了自来水,居民用自来水1吨2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