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黄辉全 文/供图)10月19日,龙文区博物馆组织对“云洞岩岩画群”中重要的一处“祭月祈雨”岩画,再次开展田野补充调查,发现位于凤山腰,海拔高度37米处有一幅岩画刻于长2.4米,宽1.7米,高1米的磐石面上。考古专家发现,该岩画坐东朝西,画面上方为一个圆,应为月亮,直径22厘米。月亮之下刻有5排小圆穴,每排6个,构成一个37厘米×29厘米的点阵,形象代表雨水,寓意“圆月之下,洒落雨点”。雨水下方还刻有三角与圆形图案,可能代表山峦和水塘。后人在岩画一侧刻文:“上天田州山正神土地公神主”,值得庆幸的是,文字还好没太大损坏岩画面。
画面上方的圆形明显代表月亮,而月亮曾是远古时期的雨神。考古表明,田州山雨神岩画生动描绘雨神普降甘霖,滋润山川田野的景象,同时还是一处举行祭月祈雨仪式的场所。
该岩画群考古调查活动的负责人东山县博物馆原馆长、研究员陈立群介绍,这次凤山“祭月祈雨”岩画补充调查意义表现在,它可能记录了史前一场盛大庄严的祭月祈雨仪式;此地可能是祭月祈雨的常用宗教活动场所。
据《尚书·洪范》载:“星有好雨”,又曰“月之从星,则以风雨”。先民早就认识月与雨的直接关系。如《诗·小雅·渐渐之石》:“月离于毕,俾滂沱矣。”
研究员陈立群介绍,2015年以来,考古专家在云洞岩、凤山一带陆续发现约30处岩画,构成“云洞岩岩画群”,主要分布于山腰、山麓和山顶。岩画内容包括天文图、太阳、月亮、彗星、雨神、社神、地图、脚印、手掌印、动物、渔具、直棋、象棋盘、符号等。岩画多以石器凿刻而成,因年代久远,如今已风化严重,线条粗而模糊,但不失其粗犷而简约的艺术风格。按中国著名岩画专家盖山林的分类法,该岩画群大致可分为生活、生育、心态、符号四大类。这是迄今为止福建境内发现规模较大、内容较丰富的岩画群。岩画群中有一些岩画作品尚属福建首次发现。从内容题材、制作技法、表现形式、风格特征上来看,学术研究价值较高,为进一步研究福建的岩画提供了重要材料和依据。
“云洞岩岩画群所处的年代,文化活跃,闽族已经逐渐进入青铜时代。原本‘北依华夏,面向南岛’相对独立完整的土著文化,在受到来自中原及邻近文化影响的同时,也将其嬗变、发展的新文化传播到原先就存在的东南土著民族的文化圈。”研究员陈立群认为,“如果将云洞岩岩画群放在太平洋岩画圈上进行考察与比较,便能找到这种文化嬗变与传播的轨迹。这便是云洞岩岩画群学术价值之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