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1/12 下一版 > 返回首页
第01版:要闻

历经半个世纪、光荣完成历史使命的向东渠八尺门渡槽即将“功成身退”——

渡槽迁移,是为了更好保护

昨日,八尺门海域综合治理生态修复工程正式启动,意味着历经半个世纪、光荣完成历史使命的向东渠八尺门渡槽即将“功成身退”。

50年前,东山依托八尺门海堤,建设八尺门渡槽,直接把漳江水引入东山岛,彻底改变了东山生产生活缺水的局面。50年后,八尺门渡槽已不再承担引水功能,且存在安全隐患。

为了更好地保护绿水青山和人民群众生命安全,根据八尺门海域综合治理生态修复工程的需要,建在八尺门海域抛石海堤上的向东渠渡槽异地迁移是大势所趋、历史选择。

迁移,得到了专家认可。日前,我市召开向东渠八尺门渡槽异地迁移保护工程方案专家审核论证会,省、市专家立足渡槽现状、未来发展,提出了异地迁移的意见建议。

迁移,得到了群众支持。8月中旬,我市通过民意调查、座谈会等方式,广泛征求东山、云霄、诏安三县社会公众的意见,群众赞成渡槽异地迁移。

迁移,俨然成了民心所向的大事、实事、好事。

迁移,是经过了科学的论证与考量

“目前,八尺门渡槽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应尽快采取措施。”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厦门分公司谢济斌说。

据了解,八尺门渡槽为高空渡槽结构,总长约560米。渡槽采用U形钢丝网水泥砂浆薄壳结构;槽墩采用石砌矩形空心结构,共计55座,间距10米,高约20米。渡槽运行近50年,目前日常维修养护已缺失,转为备用引水渡槽,存在安全隐患。

为客观了解该工程现状的结构质量及结构安全,今年8月,福建东山城投集团有限公司委托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国家建筑工程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对八尺门渡槽主体结构现状进行检测及安全性鉴定。

“经过检测和相关技术分析,八尺门渡槽主要存在三个方面问题。”作为结构安全检测鉴定工作参与者的谢济斌介绍,“第一,结构使用已超过原设计的30年使用年限,石砌体槽墩的砂浆材料强度退化严重;第二,石砌体槽墩存在开裂、倾斜等外观质量缺陷;第三,查阅当时的设计标准,结构的抗风设计荷载比现在低不少,且当时未考虑结构的抗震设计,按照现行的国家规范标准进行核算,结构的抗风性能和抗震性能不能满足要求。”

“全力消除安全隐患,异地迁移不失为一个好方法。”谢济斌表示。

保护,应突出尊重历史注重原真性

八尺门渡槽异地迁移,既顺应了时代的发展,也回应了百姓的期盼。如今,摆在眼前的重要课题是如何在迁移中更好地保护渡槽。

“八尺门渡槽的异地迁移应按文物最小干预原则,在保持其原真性的基础上进行。”在专家审核论证会上,市文管办原负责人、文博研究员杨丽华等专家表示。

针对八尺门渡槽的异地迁移,杨丽华有很多的“想法”“办法”。她建议,迁移地址应选择较为平坦、平整、平实的土地,确保能够承受渡槽的基础重量。此外,还需对迁移地址划定安全管理区域,设置安全保护标志,保障参观游客安全,也避免游客破坏文物。

渡槽的分离、运输、还原是异地迁移的重点。杨丽华表示,首先,要在渡槽与槽墩接缝处进行分离;其次,运输中应采用钢套箱进行分段加固“打包”,避免搬迁过程对本体造成损伤;最后,在还原时需用钢筋混凝土进行灌浆,加固措施可隐蔽于空槽内,增强渡槽的结构安全性和抗震性。

把八尺门渡槽这段珍贵的历史记忆以独特的方式留存下来,是人民群众的共同心愿。杨丽华建议,突出尊重历史、保护文物,规划建设纪念馆,集中收纳关于渡槽的影像、历史资料,讲好经典“故事”,并深入挖掘蕴含其中的精神内涵和文化价值,打造休闲旅游、学习教育的“红色阵地”。

☉本报记者 苏奕斌 邱丹燕

闽南日报数字报网址:www.zzxww.com 漳州新闻网网址:www.zznews.cn

广告热线:0596—2598333 订报及投诉:0596-2594000

闽南日报社技术部制作、维护 闽ICP备05032301号-2 闽南日报社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