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着无人机的轨迹,从高空俯瞰东山八尺门海域,一座五百多米长的海堤“横卧”在东山云霄两县的海峡之间。
海堤上,条石垒建的“巨柱”撑起的向东渠八尺门渡槽,跨海而过,静静高耸。沿着海堤向西望去,海面洁净、波光粼粼,与陈平渡古渡口交相辉映。
“你看现在海面那么干净,几个月前这里可都是密密麻麻的网箱,随处可见泡沫漂浮,可谓脏、乱、差。”11月9日上午,站在八尺门海堤上,东山县杏陈镇后林村党总支部副书记林洪生指着海堤西侧海域向记者说道。随后,他翻出了手机里几个月前拍摄的一段视频。
后林村依傍八尺门海域,与云霄隔海相望。1961年6月,作为当时进出东山岛唯一交通要道的八尺门海堤建成竣工,以后林村为起点延伸至云霄境内。当时,堤内港沟水面面积大、海水深,海浪影响较小,为近海养殖提供了条件。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前后,网箱养殖在后林村兴起。“那时候,有不少来自平潭、广东、台湾等地的养殖户到这里,最多的时候全村养殖户达六七百户。”林洪生说。
据介绍,受限于当时的技术条件和资金,八尺门海堤最终建设为实体堤坝。由于海堤的阻隔,两侧常年水流被阻断,诏安湾与东山湾的海水无法实现环流,逐步造成海域淤积。再加上过度养殖、无序养殖等原因,八尺门海域海洋生态环境遭到破坏,水质逐年恶化。
其实早在2012年,后林村就曾开展海域养殖网箱退养,部分养殖户撤出了八尺门海域。养殖户林春德就是主动退养户之一。
跟随全村网箱养殖的浪潮,林春德安设了50多箱网箱。“没想到,后来因为潮水不好,泥土淤积,海水变浅,死鱼的现象频繁发生。”“像石斑这类的鱼更是没法养,只能以养杂鱼、壳类为主,遇到好年景会挣点钱或保本,但总体算下来共亏了20多万元。”林春德说道。
“西堤每逢农历九月死鱼,东堤每逢农历六月死鱼”的说法也渐渐在村里传开。持续多年“年年养鱼、年年死”的状况,让林春德对未来的发展充满了担忧。
采访中,村民们说道,近十年来,因缺氧导致鱼虾死亡的情况一年比一年严重,又有养殖户陆续退出。到今年全村养殖户仅剩下240户。
“以前这里海深浪急,最深处有近二十米,退潮时水面宽达数百米。”今年78岁的村民林自田,自小生长在八尺门海域。他介绍道,现在海水不流通,水面变窄了,水也不清澈了,退潮都看得见海底积压着厚厚的淤泥。“这几年,村民们一直盼望着能够对海域进行彻底整治,尽快改善水质和沿岸环境。”
今年5月,后林村再次启动八尺门海域养殖清退工作。“渔排里面的鱼有成长周期,要达到售卖要求,需要一定的养殖时间。”在前期摸排中,村干部了解到这一实际情况后,决定给渔排拆除预留时间。在入户动员的基础上,于7月份开始逐户签协议,签一户拆一户。目前,240户养殖户全部签完协议。
走近八尺门海堤东侧海域,零星的渔排散落海面。移步岸上的陆岛交通码头,一阵阵鱼腥味扑鼻而来,从海上拆下来的渔排在这里集中处理。现场,有些村民拿着电锯切割渔排木板,有些在清理打扫泡沫浮球,有些则在整理空置的网箱……整个海域的渔排清退工作进入收尾阶段。
“海水养殖业是东山的支柱产业,也是民生产业,八尺门海域生态环境持续退化,对东山海水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了一定影响,恢复海洋生态势在必行。”东山县海洋与渔业局副局长吴石坤表示。
今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重视支持下,东山县加快八尺门海域综合治理和生态修复。截至目前,已完成两万多箱网箱养殖清退,完成2.4公里海堤护岸建设。“下一步,我们将加快实施3公里长的海堤护岸加固项目和一批生态修复项目,加快推进养殖清退、海域清淤进展,还给百姓一湾碧海银滩、一个更好的海洋生态。”吴石坤表示。
☉本报记者 吴静芳 通讯员 欧东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