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第一版)
这个喜讯,让记者们有了说不完的共同话题。12月21日至22日,五地市新闻记者来到此次采访的最后一站——厦门。在厦门沙坡尾避风坞,采访团聆听了“送王船”的来源与典故。
厦门日报记者柯笛作为“东道主”向大家介绍,送王船的民俗体现出厦漳泉沿海人民的淳朴感情和美好愿望。相信申遗成功后,通过共同努力,传统民俗形成更有活力的信俗文化。也相信闽西南五地市协同发展,将对闽西南文化形成更好保护和延续。
避风坞里,在近十一米长的王船模型前,各地记者打开了话匣子。来自泉州广播电视台的记者吴裕鹏说:“在泉州富美宫、南安石井等地,仍有‘送王船’活动举行。在厦门看到这个模型,感到无比的亲切,也感受到了闽南文化的包容与开放。”漳州人民广播电台的记者陈佳锦表示, 在漳州开发区的石坑社区保泉宫,自己见识过“送王船”的民俗活动。其所承载的传统知识和民间智慧丰富了当前社区的生活世界,促进了社区文化认同和社会和睦。同时,也加强了厦漳泉三地的文化交流。
在同心圆里,我们也见证了“敢叫日月换新天”的奋斗精神。
漳州云霄,一条长85.81公里的大型引水工程——向东渠,宛如长龙横跨,吞云吐水,滋养着云东大地。一山一水,化作一段可歌可泣的创业历程;一草一木,化作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传承。同样在三明清流,林畲初心小镇,春有山花烂漫,夏有绿水青山。通过当地干部群众的不懈努力,清流林畲围绕山、水、花、茶以及毛泽东旧居、红军夜校等红色史迹群和自然资源优势开展乡村振兴工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如今的清流已经从当初“宁化、清流、归化,路隘林深苔滑”,发展为“宁化、清流、归化,路宽林茂粮丰”。
十天行程,我们只是记录下闽西南协同发展短短的片段。临别前,记者们相约“明年花更好,再访闽西南”。
☉本报记者 陈逸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