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2/31 < 上一版 下一版 > 返回首页
第10版:社会

近日,在社工的引导下,龙文区的一些孩子“兴趣”加盟练起何阳拳。资深老师亲手传授、公益性教学,让孩子开心、家长点赞。此举也为何阳拳非遗项目传承注入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

“招式”接地气 才能显魅力

非遗传承人指导孩子练习何阳拳

12月26日清晨6点多,天刚蒙蒙亮,龙文区田丰社区联丰浩苑小区的广场上,陆陆续续来了一群孩子。他们身着运动服,开始摩拳擦掌,做着热身动作。“举高一点,慢一点,再张开一点……”7点,随着师傅苏圳勇的一声哨响,孩子们排好队,开始跟着师傅打拳。拳打、脚踢、跳跃……孩子们的动作算不上整齐,但一招一式都很专注。

这十几个孩子中,最小的6岁,最大的13岁,身高从1.1米到1.7米不等,大都住在本小区或附近小区。他们练的是何阳拳,有的孩子已经练了好几次,有的才第一次。此前,他们中的大多人都不知道,田丰社区(田丰村)的何阳拳很有名。

“我们在社区走访调研时发现,田丰村的何阳拳是省级非遗项目,但现在练的人少了,我们就想着应该做点事。”致尚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社工小张说,他们就此拜访了何阳拳市级非遗传承人郑木春,进一步了解田丰村武术传承的现状及困境。于是,组织孩子们练武的想法开始酝酿。

社工的想法得到田丰社区居民委员会、田丰武术协会的支持。经过前期的调研策划后,“非遗何阳拳,益聚新田丰”——以武健身活动于本月中旬正式开展,旨在动员社区青少年参与日常锻炼,培养青少年积极健身的习惯,并让何阳拳得到传承。“我们在社区发布招募令,让孩子们自己报名,然后组织周六、周日一周两次的练武,由郑木春及村里的其他资深师傅公益教授。”社工小张说。

在招募活动发布的第三周,报名人数便达到了十几个,每次都有新成员加入,这让郑木春师傅看到了希望。“我们这门传统武术从祖上传下来已经有160多年,按照祖规,传男不传女,传内不传外,但随着时代发展,练的人越来越少,我们打破规矩,现在只要有人来练,我们就欢迎。”郑木春说,他作为传承人,有责任和义务去引导、教授更多的人来学习何阳拳。

“每次教孩子们打拳的时候,我都会想起小时候练武的场景,那时满村都是师傅,随时随地都能和小伙伴‘过两招’。”郑木春感慨,现在村里会何阳拳的年轻人,大约有三四十个,但到了十至十几岁的青少年这一辈,学何阳拳的就寥寥无几了。“现在不少孩子沉迷手机、游戏,缺乏体育锻炼,更别说接触这种传统武术项目了。”如何吸引孩子们练何阳拳,之前郑木春动了不少脑筋,可是收效不理想,“组织过户外活动、夏令营等,但都没坚持下去。”

此次为了激发孩子们长久的积极性,不再半途而废,“非遗何阳拳,益聚新田丰”活动采取奖励机制。“每个月采取两次奖励,为坚持锻炼和进步较大的孩子们发奖牌及其他小礼品。同时也做好跟踪,比如来了几次后没有坚持的,我们会和家长联系,了解原因,做好沟通。”社工小张说。

“我一定会让孩子坚持练的,长期练武,身体素质和意志都会加强。现在家长都花钱让孩子去上体育培训班,咱这个是公益项目,不仅不花钱,还在家门口练,真是太好了!”田丰社区居民苏阿秀说,11岁的儿子练了两次后,就喜欢上了,也因为周末要早起练武,生活作息变得更规律。

师傅苏圳勇说,因为练武讲武德,注重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也会对孩子们的学习起到促进作用。招募活动还在继续,他希望更多的孩子加入到练武的行列中来。

☉本报记者 周杨宁 文/图

闽南日报数字报网址:www.zzxww.com 漳州新闻网网址:www.zznews.cn

广告热线:0596—2598333 订报及投诉:0596-2594000

闽南日报社技术部制作、维护 闽ICP备05032301号-2 闽南日报社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