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 辉 文/供图
陈海容的新诗集《诗经千年温暖如昨》带着千年《诗经》的“温度”来到我们身边,让三千年前的历史、生活、情爱一一呈现在我们面前。如此鲜活的历史,如此生动的生活;如此温馨的诗文,如此婉转的情怀。怎能不让读者灵犀大开,温暖如昨。
《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的开端,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歌,共311篇。《诗经》在先秦时期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诗经》在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孔子曾概括《诗经》宗旨为“无邪”,并教育弟子读《诗经》以作为立言、立行的标准。
陈海容的新诗集从《诗经》精选最经典最脍炙人口的200首诗歌进行散文诗的再创作,共分为三辑,辑一为“风之辑 轻轻唤醒三千年前的词句”;辑二为“雅之辑 悄悄回溯那些古老的光阴”;辑三为“颂之辑 让久远的往事在耳边传唱”。他以散文诗的形式重新将其演绎与创作,将三千年前《诗经》里的场景一一重现。
可以说,陈海容以诗“写”诗,以诗“诠”诗,以诗“演”诗,以诗“绎”诗的创作手法、创作风格、创作理念和创作精神都是值得称道的。的确,面对着《诗经》这座诗歌殿堂,如何立足现代人的视角来重新演绎经典著作,这无疑是一道很高的门槛。那么,如何以浩大的心力、曼妙的语言、深邃的哲思,创造性地“再现”古人在恋爱、婚姻、离别、流亡、信仰的场景,这是第一道槛;同时,如何让当下“穿越”到古代,让现代人“走进”古人对待生老病死、情感迁流、岁月流逝的心灵场域,这是第二道槛。面对这二道槛,陈海容以历史为经,以哲思为纬;以文化为轴,以情感为卷,让读者感受到《诗经》亘古如新、温暖如初的喜悦,赋予《诗经》全新的阅读视界。
在陈海容看来,《诗经》是他心目中的生命修辞与精神语法。为此,以诗“写”诗,以诗“诠”诗,以诗“演”诗,以诗“绎”诗,首要的问题就是要解决好究竟是情景“再版”,还是诗意“再造”。于是,陈海容在选取《诗经》里的《风》《雅》《颂》篇目中,对人们耳濡目染的篇章大胆地进行一番“生命化的调度”,让读者从中接受一次生命修辞与精神语法的洗礼。比如,在诠释脍炙人口的《关雎》时,海容这样写道:“如果没有睢鸟的歌声掀开,黑夜的天幕何时才能透进曙光?如果没有那左右漂流的荇菜,流水还要空流多少年?如果没有那左右漂流的荇菜,我何以唱出这首歌谣,用以表达对你的仰慕?”可见,如果作者对《诗经》没有“特殊审视”的能力,如果作者缺乏对《诗经》“本有”的情感发现,那么,即使诗人运用再多的技法也难以达到如此澄明的境界。
的确,面对优秀的传统文化,当我们连其中的“一朵梅花”“一个东篱”“一段栅栏”因其“经典化”很难拥有的时候,甚至于还要进行一系列的文化“再造”,其难度可想而知。也许,陈海容曾经如履薄冰;或许,陈海容早已胸有成竹。但不管怎样,陈海容的“能动性”已发挥到极致。他的最成功的作法就是将《诗经》里情感最饱和、意绪最复杂、生活最波折和目标最茫然的部分有效“截留”,并进行一番“游离式”的铺排。同时,他并没有急于去表现《诗经》之外新的情节,而是善于把《诗经》同当下进行“感念交叉”,把《诗经》中被人津津乐道的“人间情怀”与当下的生活况味与情感经验交错在一起,扩充了散文诗的创作空间,这是陈海容的新诗集《诗经千年温暖如昨》最为独到之处。
弘扬传统文化,演绎经典篇章。在“经典咏流传”的当下,陈海容这本新诗集的出版发行,无疑是畅享悦读《诗经》的最佳读本。让我们拾起新削的铅笔,重新将《诗经》描摹一番,让那些亘古犹新的歌谣与我们血脉相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