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我是从哪里来的?”这样的问题,相信我们小时候也同样问过妈妈吧。那么当时妈妈都是怎么回答的呢?作为家长,你是否被孩子的雷人问题问得哑口无言过?是否曾被问到一度怀疑自己的智商?本期,教育周刊邀请心理学老师和幼儿园老师,与大家聊聊如何与孩子进行颇为有趣的“斗智斗勇”。
“我从哪里来?”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游瀚钦认为,当孩子问这个问题时,家长需要意识到这其实是孩子自我意识的萌发,孩子讨论这样的问题并非是要讨论两性关系,而只是单纯的好奇。游瀚钦建议可以这样回答:“爸爸和妈妈很相爱,所以就结婚了,然后爸爸把一颗爱的种子放在了妈妈的肚子里,然后这个种子在妈妈肚子里10个月,慢慢长大成了你,你就出生了。”
游瀚钦分析,家长要“调试”好自己的观念,尽早地做好应答性教育方面问题的准备。因为如果孩子问这样的问题,正好是对孩子进行性教育的好机会。家长如果只是一味地闪躲、敷衍、避讳,那么孩子可能选择从其他渠道去寻找问题的答案。这样很可能收不到好的效果,甚至超出了好奇和科学的范围。另外,建议家长可以先肯定孩子的思考,肯定他们的好奇心;然后借助一些绘本、影音等多媒体的形式让孩子去了解和探索这些问题的答案。比如“我从哪里来”,就可以借助如《小威先前冲》《我从哪里来》这样的绘本,以孩子能理解的角度和表达方式来帮助孩子了解自己是如何来到这个世界的。
“为什么我每天都要上学呀?”
“与其我耳提面命地告诉孩子上学的各种好处,不如让孩子自己提出上学的好处。”龙文区蓝田中心幼儿园周伟华副园长认为,很多时候孩子其实更容易接受自己给出的答案。当孩子问“为什么我每天都要去上学呀?”妈妈可以反问“如果不上学,你会想要干什么?”这时候孩子可能会这样回答:“我可以在家跟妈妈一起玩,可以看电视,可以跟邻居小朋友玩,可以去阿姨家找姐姐一起玩玩具,看动画片……”
周副园长说,这时候妈妈要清楚地告诉孩子:不上学,是可以一直玩。但是,爸爸、妈妈要上班,哥哥(姐姐)也要上学,所以就他自己一个人在家了。“其实不去上学,并没有你想的那么好。”周副园长建议可以继续引导孩子想一想,如果你去上学,在学校会有什么令人开心的事情?
作为家长适时的夸赞、鼓励孩子很重要。“真的很棒呢!而且妈妈想让你从小养成好习惯,学习更多的本领,交更多的朋友,将来你长大后会更棒的。妈妈相信,有老师的教导,有小朋友的陪伴,再加上你的努力,你一定是个很棒的孩子。”周伟华老师认为,家长的陪伴很重要,家长要学会在面对孩子学习成长过程中遇到问题时,多一点耐心,不怕反复,把道理和孩子讲清楚。
“我喜欢班上的谁谁谁……”
当小朋友告诉你,他(她)喜欢班上的某个异性同学时,作为家长,可以问“你为什么喜欢他?喜欢他什么?”龙文区蓝田中心幼儿园周伟华副园长分析,孩子可能会说,他长得好看,我喜欢他打球很厉害的样子,喜欢他学习好。
妈妈可以这样回答:“很高兴你喜欢这么一个优秀的同学。那你想想看,你有哪些地方是值得他(她)也喜欢你的?”这时候,孩子会认真地想。妈妈可以继续引导:“喜欢是两个人的事,而且优秀的人往往也会喜欢优秀的人。”孩子可能就会思考,那我得努力成为优秀的人才行。
周伟华老师认为,遇到这样的事情,不用惊慌。因为孩子再大一点就会开始逐渐明白,喜欢是两个人的事情,她可以进行选择。孩子开始会用一些方法和技巧去和自己喜爱的伙伴交往。比如会分享自己最喜欢的东西给对方,发生事情的时候站在对方一边等等。经过这样一个阶段也就标志着孩子的情绪和情感处于健康状态,表明她对性别、对自我、对异性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
“爸爸可以和妈妈睡,为什么我要自己睡?”
蓝田中心幼儿园周伟华副园长分析,孩子问这种问题,大都是出现在父母和孩子分房睡的阶段。而提出这样令人哭笑不得的问题,是因为孩子还没准备好。“孩子不愿意自己睡觉是因为对妈妈的依恋,孩子会怕黑,甚至怕怪兽,就会又哭又闹。”周伟华认为,要让孩子独立睡觉,父母要做的是尽可能让孩子进行“心理断乳”。家长可以给孩子预留足够的缓冲时间,比如可以先分床不分房开始,可以跟孩子讲《不再害怕独自睡觉》这样的绘本,或者可以陪孩子一起布置属于他自己的小天地。
周伟华说,如果孩子分房睡之后,突然又要求跟爸爸妈妈一起睡,爸爸妈妈要及时安抚,例如询问“你今天为什么想跟妈妈睡?”“其实妈妈也很想跟你一起睡,但是我们一起睡会互相打扰。”“要不,妈妈抱着你讲一个故事,然后你就回自己的房间睡,好不好?”周老师强调,要尊重孩子的成长节奏,给予他满满的爱和安全感,分房睡这件事,顺其自然会更好。
“人一定会死吗?死的人去了哪里?”
对于死亡的话题,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游瀚钦建议,可以借助《小伤疤》《再见了,艾玛奶奶》等绘本,让孩子认识“亲人总有一天会离开,但是他们的爱永远都在”的道理。在游瀚钦看来,这对了解孩子失去亲人时的情感、心理活动非常有帮助。“家长还要告诉孩子,失去亲人,你的身边还有更多爱你的人。”游瀚钦说,“可以陪孩子看一些动画电影,比如《寻梦环游记》,引导孩子理解影片中的内容,让孩子了解什么是死亡,从而更加珍惜身边的亲人。”
针对“死了的人去了哪里?”这个问题,游瀚钦建议家长可以这样回答:“生命就是一个生长死亡的过程。人死了之后,就不生活在地球上了。地球上的生物都有个成长的过程,到了一定的时间就会离开。”
游瀚钦说,坦诚地回答孩子提出的问题,可以帮助孩子更自然地去了解这些知识。“雷人”很多时候,只是大人的心结,其实孩子的心里是很单纯的。家长们只有提前做好知识储备,在孩子提问的时候,就能从容应对,充分满足并保护孩子的好奇心。
☉本报记者 苏水梅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