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7/09 < 上一版 返回首页
第12版:市场

卤味:

一道卤水 百变卤味

卤菜改刀十分讲究,丝要切细,片要切薄。 陈铃清 摄

品种多样的卤菜 陈铃清 摄

卤,是漳州人非常喜爱的一种烹饪方式,不少食材一经卤制便可提味增鲜。卤菜,不仅是餐桌上的常见菜肴,更是市民小酌的绝佳配菜。街头巷尾的老字号卤味馆,更是许多人记忆中的漳州老味道。去年,漳州卤味传统制作技艺被列入第八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一口卤味传承近百年

卤味制作技艺在中国已有几千年的历史,据相关史料记载,西汉时由于井盐的大量开采和使用,“尚滋味,好辛香”的卤味饮食初步形成。唐朝时文人墨客喜好把酒吟诗,饮酒自然少不了下酒佐料,因而进一步促进了卤味的发展和传播。到了明代,人们开始注重食疗养身,很多香料和药材被作为卤菜的调料,卤味制作日益普及。上世纪80年代以后,从事卤烹技术的专业人士不断涌现,卤味品种更加丰富,并逐渐形成了不同的地域风味。

“漳州卤味不同于川式卤味的五香麻辣,更接近潮汕卤味的咸香醇厚,而又比潮汕卤味更加浓郁。”郑沈钟一家在老城区经营卤味生意已有几十年,漳州人对卤菜的口味喜好他了如指掌。

上世纪30年代,卤味在漳州地区开始流行起来。郑沈钟的外公庄水生凭借着早年从潮汕等地学到的制卤手艺,开始在市区太古桥一带开店做卤味生意,并且小有名气。1956年公私合营后,庄水生被安排到广发牛肉店工作,掌管店中卤味经营。同年,14岁的郑水根来到店里当学徒,专门跟着庄水生学习卤味制作,由于勤奋好学,制卤技艺日益精进,受到了庄水生的赏识,后来还成了庄水生的女婿。1981年,学有所成的郑水根开始在北京路这一商贾繁华地段开店,专门经营卤味生意。从此以后,郑水根卤味馆的卤香味就一直飘荡在这条街道上,成了漳州卤味老字号店,其制作出售的卤菜深受百姓喜爱。

一锅陈年卤水是秘方

每天中午11点开始,郑水根卤味馆内斩刀与砧板“砰砰砰”的碰撞声便不绝于耳。橱窗里摆放着各种香味扑鼻、色泽红亮的卤料,令人食指大动。中午时分,来店里吃卤料饭的食客络绎不绝,打包卤料回家的市民更是数不胜数。

“我们家在这一带开店40年,客源很稳定,现在平均每天可以卖300至400斤左右的卤料。晚上11点左右,卤料就基本售罄了。”郑沈钟从小便在家里的卤味馆帮忙,在父亲郑水根的耳濡目染下,自然而然地继承了祖辈传下来的制卤手艺。

据郑沈钟介绍,他们家的卤味之所以味道一绝、无以复制,其奥秘就在于一锅熬制了上百年的陈年卤水。“这锅百年老汤就是我们店制作卤料的母汤,做卤味一行的都知道,卤水越老做出来的卤料就越顺滑越香浓。”而这锅母汤正是郑沈钟的外公庄水生早年从潮汕带回漳州的。后来,三代人又根据漳州本地食客的口味喜好多次对母汤进行了改良。

近百年间,这锅老卤水从未断过火,无论春夏秋冬,一天到晚总是“咕咚咕咚”地翻滚着、冒着热气,郑沈钟将其视为珍宝,每天都要亲自调料和加水。

一颗匠心成就传世美味

卤水是卤味店的立身之本,料包是卤水的精髓所在。一份卤味之所以能味浓香软、回味悠长,靠的是八角、桂皮等几十种香料、药材,经久熬制,浓缩成的卤水。郑沈钟手里就掌握着一份传承了上百年的卤味秘方。

“我们家对香料和药材的挑选一直很严格,每一种配料都有对应的产地,不同产地出产的配料味道也有所区别。”除了优选的香料和药材之外,郑沈钟还会精确称重,严格控制各种材料的配比。

在配料下锅之前,郑沈钟还习惯将它们放入铁锅中炒制五六分钟,让材料的香气释放更充分。

在卤味食材的处理上,郑沈钟始终坚守“新鲜”二字。“从我外公那一辈起,我们家绝不卖隔夜的卤料。食材都是新鲜的,采购员每天早晨5点就要开始采购,最大限度保证食材的新鲜和干净。”

除此之外,郑沈钟还不断丰富和扩展卤料品种。现如今,店里有卤猪蹄、卤猪尾巴、卤猪耳朵、卤猪舌头、卤套大肠、卤猪心、卤鸡爪、卤牛肉、卤豆腐等近40种卤品,当真是“一锅卤水成就百变卤味”。郑沈钟介绍道:“漳州人爱吃大肠,这种卤套大肠是漳州特有的一种卤料,其他地方是吃不到的。”

刚出锅的卤菜有点绵软,晾凉后就会变得瓷实有嚼头,郑沈钟对配料讲究,卤菜改刀也不例外。丝要切细,片要切薄,大小划一,连摆盘都一丝不苟。猪耳朵肥大切细条,根根都有白脆软骨,嚼上去香而有劲;卤套大肠切成一圈一圈,入口劲道;牛肉扎实,切成大片,吃的时候才能充分感受到肉香……

另外,店内的自制酸菜萝卜小菜也是一绝,咸香的秘制卤味搭配上清爽解腻的可口小菜,再来上一口冰爽的啤酒,这便是夏天里最自在的享受了。

■本报记者 陈铃清

闽南日报数字报网址:www.zzxww.com 漳州新闻网网址:www.zznews.cn

广告热线:0596—2598333 订报及投诉:0596-2594000

闽南日报社技术部制作、维护 闽ICP备05032301号-2 闽南日报社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