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方位推进高质量发展超越,全力建设产城人深度融合发展的滨江产业新城富美中心城区,是市委、市政府对龙文的殷切期望,是龙文争当首位、争创一流的具体体现,是全区30万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共同心愿,也是时代赋予我们的责任和使命。龙文区将突出“产为本体、城为载体、人为主体”“三位一体”,站位全局,把握重点,继续赶考,砥砺奋进。
优化滨江城市产业 实现更高质量发展
“两心”带动。精准做好“大漳州”未来行政中心文章,强化市行政服务中心带动效应,形成未来行政中心和产业中心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的发展格局。
“两轴”驱动。打造以碧湖商务板块、建元片区商业板块为核心的“西溪经济发展轴”;突出规划引领,高起点规划建设以北溪“一江两岸”为核心的“北溪经济发展轴”。
“一带”联动。加快形成九十九湾生态文旅产业带,串联云洞岩、闽南水乡、上美湖、湘桥湖、内林古街等节点,加快建设云洞岩、闽南水乡休闲娱乐聚集区。
工业撬动。突出蓝田开发区工业主战场地位,实施工业园区标准化建设三年行动计划,精准施策推动“小升规、规改股、股上市”。大力发展高端食品饮料、精密电子装备、新型消费电子、现代金融服务等产业。
三产拉动。聚焦商务金融、商贸文旅、现代物流、软件信息等业态,加快培育提升以城市生态产业体系为核心的都市经济形态。
深化改革扩大开放 实现更有效率发展
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深化“党委(管委会)+公司”机制,打造一支稳定、专业、优秀的招商引资和开发建设队伍,推进“多规合一”和园区标准化建设,构建“15分钟工作生活圈”。
激发要素市场活力。推动龙文发展、蓝田开发公司两家国企改革,以市新行政服务中心投用为契机,深化“放管服”改革,持续开展“千名干部挂千企”帮扶活动,为企业提供“妈妈式”服务。
加快更高水平开放。依托中国钟表设计大赛等载体,打造外贸云展会、招商云平台,高标准建设现代化跨境电商产业园等项目,做细“通、惠、情”文章,打造台胞台企登陆第一家园。
增强优质民生供给 实现更加公平发展
推进“学有优教”计划。5年新建公办园13所,力争到2025年学前三年幼儿教育毛入园率达到100%。新建通源学校、龙溪学校等“九年一贯制”学校。推动漳州三中龙文校区投建。
推进“病有良医”计划。配建蓝田、步文、碧湖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推动漳州市中医院建成投用。
推进“弱有众扶”计划。全力做好失地农民、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等群体就业,坚持收入分配改革调高、扩中、提低“三轮驱动”,扩大“互联网+养老服务”,拓宽住房保障渠道。
推进“以文化人”计划。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引进发展商贸文旅服务业,巩固提升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等创建成果。
提升城市品质品位 实现更可持续发展
突出规划引领作用。细化“两心、两轴、一带”规划,完善提升北溪一江两岸战略发展规划及城市设计、云洞岩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等城市规划设计。
塑造精致景城空间。推动建设景山公园、东部山区景观林,采用微改造“绣花”功夫,建设“串珠公园”“口袋公园”。
增强城市承载能力。构建“厦漳1小时交通圈”“城区半小时生活圈”,打造未来中心城区交通新枢纽,逐步推进海绵城市建设。
建设美丽宜居乡村。打造洛滨村、东溪农场等一批特色风貌村,差异化发展霞贯双溪生态园、郭坑树葡萄种植基地、汐浦生态农业观光园、鼎寨山生态茶园等项目。
创新市域社会治理 实现更为安全发展
开启智慧之治。建设高水准“智慧城市”,改革推进“雪亮工程”建设模式,创新“互联网+”治理,通过“指尖上的社区”为社区治理提速增效,推动治理成果走在全省前列。
开启多元之治。加快建成覆盖城乡、功能齐全、三级联动的网格化治理体系,巩固提升社区治理“1234”工作法,推广“互联网+群防群治”等手段。
开启精准之治。深化近邻社区治理模式,推行“城市基层党群服务综合体”商圈治理模式,提升乡村善治能力水平,完善“爱企管家”治理模式,全域推进停车有序化等城市治理“五个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