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蔡柳楠 通讯员 林添晖 张葭 文/供图
盛夏时节,走进位于长泰古农农场白石作业区的花坞里现代农业产业园,漫山花朵随风摇曳,创意鸟巢温室大棚内气雾培植出的各类蔬果长势喜人,婆娑古树下独特的民居错落有致,慕名而来的游客络绎不绝。
引进龙头企业带动村貌提升和村民就业,让白石作业区从无人问津的小小村落变成了如今远近闻名的“乌托邦式旅游仙境”,并带动当地近200人就业创业,每年创造农工劳务收入达1000万元。而这,仅仅是我市积极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全力提升农村建设品质的一个小小缩影。
今年来,我市着力做优生态、做美乡村,以“产业发展项目建设年”活动为抓手,把“比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与农村建设品质提升”纳入“六比一看”竞赛内容,通过实施一批项目、打造一批典型、健全一批体制机制,大力攻坚整治农村建设的“痛点”和“堵点”,为全面推动农村生活品质实现新提升、乡村建设取得新实效奠定了坚实基础。
顶层设计“作战图”
因地制宜探索多元模式
“要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在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上持续发力”“要接续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的话,为我市提升农村建设品质指明了方向。
“咱们的目标不仅是村净、景美、宜居,更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让农村充满独具魅力的‘漳州味’。”在市委市政府召开的多场专题会议上,市领导多次强调,漳州农村建设的品质提升过程绝不是简单追求形式上的美观,更不是盲目改变原有的乡村田园风光,而是不断提高建设标准和居住品质,全力打造出既有乡土风情又有城市品位的多元乡村新图景。
锵音鼓舞,“战火”如荼。在“一革命四行动”“百路千村”、“两违”综合治理等一系列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举措和成效的基础上,今年我市围绕可持续推进的基本思路,全局谋划、全域部署,新一轮农村建设行动火热铺开:
市城乡建设品质提升领导小组、15个县(区)、开发区(投资区)相应机构快速成立,吹响农村建设品质升级集结号;“月调度、季通报、半年评估、年终考核”推进机制层层压实责任,推动农村建设品质提升各项工作落地见效。特别是围绕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十项重点任务”,我市出台《漳州市全方位推动住房和城乡建设高质量发展超越行动计划》《2021年漳州市城乡建设品质提升实施方案》等多项政策,对6类19项指标进行细化分解,落实责任人、排出时间表,形成专项主抓、条块结合、统筹推进的工作格局,全面推进农村建设“颜值气质”提档升级。
同时,我市还积极做好顶层设计,强化分类施策,科学把握乡村的差异性和发展走势分化特征,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成立由城乡规划、土地规划、测绘、建筑等多专业组成的村庄规划专家服务团队,常态化为全市村庄规划提供规划指导和技术支持。目前,已深入全市各地65个乡镇、110个村庄进行实地踏勘,117个乡镇、1604个行政村全部完成“一村一方案”“一镇一计划”的编制工作,435个(含已批复)镇村正积极加快编绘蓝图落地。
从山区到滨海,从“林梢烟似带”到“村容水如环”,高颜值、高品质的农村生活正逐渐从规划蓝图中走到漳州百姓的面前。
疏“痛点”补“短板”
村建品质提升连线拓面
农村建设品质提升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既有交叉,侧重点又有所不同。为了“对症下药”疏痛点、解难点,我市因地制宜、科学布局,在精细、精致、精准上狠下功夫,做到发展有遵循、建设有依据,连线拓面提升村容村貌、夯实建设品质,让农村美得有底气、美得有内涵、美得有活力。
——聚焦农村基础设施短板,我市加快“四好农村路”高质量发展,不断健全农村物流体系,巩固提升农村饮用水安全,推动农村建新、提档升级。截至8月底,全市建设农村公路逾146公里,建成乡镇快递网点649个、村级邮政快递服务点1118个,基本实现建制村至少一个快递品牌服务全覆盖。东山县率先构建“智慧水务”系统,成为全省首个实现自来水“村村通”的县,实现资源最大化利用。
——围绕“存量整治、狠抓新建”原则,我市大力推进农村裸房整治,持续深化建筑风貌管控,不断加强农房隐患整改,取得显著成效。截至8月底,全市裸房整治开工2.11万栋、开工率131.86%,完工1.938万栋、完工率达121.15%。其中,长泰区创新推行“政府+银行+村民”模式,截至8月底完成裸房整治3399栋,完成率高达453.2%。
——探索“以县域为单位将村庄保洁、垃圾转运以及农村公厕管护等统一打包、实行市场化运作”的农村垃圾处理体系及卫生保洁长效机制,我市梯次推进农村污水治理,深度挖掘推介绿盈乡村,推进城乡环境整治实现进一步提升。目前,全市实施13个县域农村生活污水PPP项目,覆盖73个乡镇、686个行政村;累计创建“绿盈乡村”1155个,在全市村庄总数占比达70%。
——针对项目带动,我市以“产业发展项目建设年”活动为契机,通过“六比一看”竞赛推动各地抢抓项目、竞相发展。目前,全市已设定新改建农村公路、城乡供水一体化、村庄生活污水治理设施项目建设及验收、村庄规划等9个竞赛指标,截至8月底,全市112个项目已完成投资逾26亿元,占年度计划的151.3%。
此外,我市还创新经营模式,将国有和乡镇农(林)场居住点纳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范围统筹考虑、同步推进,引进龙头企业,发挥企业资金优势,完善基础设施和改善村容村貌,并通过就业带动、保底分红、股份合作等多种形式,让农民合理分享产业链增值收益,全方位提升农村建设品质。
打造样板工程
实现全民共建、共管、共治、共享
百花争艳、村舍整洁、阡陌纵横……随意走进如今漳州的一处村庄,都仿佛走进一幅恬静的田园山水画。“在这儿生活可美了!”从杭州来漳旅游的杜津铭由衷感叹。
基础设施逐步改善,山、水、林、田、路、村、房日臻融合,生产生活生态功能协调发展,我市农村逐渐步入产业、村寨、景观、旅游互动发展的新格局。
在加强长效化、常态化、精细化治理的同时,我市还及时归纳、总结、传承好优秀经验,创新打造出农村建设品质提升的三大“漳州样板”。
高起点、高标准打造“崇尚集约建房建设样板”。作为全省“崇尚集约建房”创建十个示范县之一,东山县按照“无裸房、有风貌、有机制、有示范、有设区市现场会”的“一无四有”目标,累计完成投资8702万元、占比111.56%, (下转第七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