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9/14 下一版 > 返回首页
第01版:要闻

今年来,蓝田经济开发区积极盘活存量资源、推动城市有机更新,从造园到造城——

为“二次创业”按下“加速键”

⊙本报记者 蔡柳楠 通讯员 王思亮

蓝田经济开发区新社片区(一期)拆迁现场 本报记者 陈逸帆 摄

8月31日下午4时许,漳州市帆利工贸有限公司的仓储用房在挖掘机作业声中轰然倾倒。这是蓝田经济开发区新社片区(一期)征迁项目的最后一栋建筑。

仅用时1个月,17家企业完成整体搬迁、6.6万平方米建筑物实现全部拆除,达成蓝田经济开发区历史最快“净地”速度。

站在厂区入口,蓝田经济开发区规划建设局副局长王达丰看着运输车辆穿梭进出。眼前这片刚清空的土地,与早已熟记于心的那张规划蓝图逐步重叠:在不久的将来,这里会有幢幢新居拔地而起,条条绿道纵横交错,片片城市生态园繁花似锦。这里未来将成为蓝田经济开发区的城市副中心,而这仅仅是蓝田经济开发区城市更新的一个开始。

以新社片区项目建设为试点,以实施“六比一看”为抓手,今年来蓝田经济开发区积极盘活存量资源空间,促进新旧动能转换,通过企业“腾笼换鸟”、产业“退低转高”、民生“提质增效”,创新破解城市发展瓶颈、补齐功能配套短板,加快推动“产城人”融合并进,跑出了“产业融合、生活共享、生态链接”的发展加速度。

一拓一优 造园转向造城

从工业拓荒到综合布局,29年的时间里,蓝田经济开发区先后吸引了上千家企业入驻,高新技术企业星罗棋布,鳞次栉比的工业厂房机器轰鸣,高学历高素质人才寻芳而至,近5年间“新蓝田人”增幅达20%。

如火如荼的发展背后,需求的多样性也在悄然生长。

“10年前我是单身,从外地来漳可以住在厂里提供的职工宿舍。但是10年后我有了妻儿,再挤在宿舍就不合适了。”祥丰瓷砖加工厂技术员唐志龙告诉记者,尽管园区很早就开始提供人才房,但“僧多粥少”,加上人们对“工业区”三个字有着刻板偏见,商业地产的落户也稍显踟蹰,导致区域改善型房源一直紧缺。为了给即将到来的二胎宝宝换个大点的房子,他租了当地村民家的两室一厅自建房,每个月的房租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除了住房,教育医疗、公共服务设施、路网通达度等同样受到园区居民不同程度的关注。事实上,近年来,蓝田经济开发区聚焦民生需求,不断加大生活配建力度,打通跨漳龙高速联东大桥、北环城路西段等多条“大动脉”,建成20所幼儿园、3所小学、1所中学和1所大专院校,吸引了总建筑面积超5万平方米的宝龙广场大型城市综合体入驻,并配套有高端民办养老机构、月子中心等服务设施,打造出龙文区公交枢纽中心。

“但我们知道,相较于飞速攀升的人口密度和日益紧张的土地资源,这样的配套很快会不够用。”龙文区政府党组成员、蓝田经济开发区管委会主任王海金告诉记者,与其追着需求点、零星插空增设各式配套,不如把握主动权,化零为整、集群开发;与其单纯地追求城建向外扩张,不如在现有资源基础上重新优化配置,实现城市内生的有机更新。 (下转第三版)

闽南日报数字报网址:www.zzxww.com 漳州新闻网网址:www.zznews.cn

广告热线:0596—2598333 订报及投诉:0596-2594000

闽南日报社技术部制作、维护 闽ICP备05032301号-2 闽南日报社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