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前夕,各式各样的月饼礼盒、茶叶礼盒、酒水礼盒如潮水般涌入市场。其中,礼盒产品过度包装现象一直饱受消费者诟病。近日,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对外发布了新修订的《限制商品过度包装要求 食品和化妆品》强制性国家标准,将于2023年9月起实施,新国标下,商品包装有哪些新要求呢?
走访
“套娃式”包装现象有所改变
近日,记者市区多家超市看到,卖场内各种月饼礼盒声势颇为浩大。这些礼盒产品是否存在“里三层外三层”的过度包装现象呢?
根据现行的GB23350—2009《限制商品过度包装要求 食品和化妆品》国标要求,糕点、饮料酒、保健品、化妆品这几大类商品的包装层数都不得超过三层。初始包装(直接与产品接触的包装)不算一层,初始包装外完全包裹指定商品的包装视为一层(例如纸袋不能算一层包装)。
记者翻看几家商超出售的月饼礼盒,在扣除初始包装后,层数基本都在2至3层,并没有发现包装超过3层的礼盒产品,也未发现月饼礼盒里有搭售烟酒等其他类产品的现象。
商超里百元以内的平价月饼礼盒也不少,例如新华都有数款品牌月饼礼盒,内置8至9块不同口味的月饼,售价仅30多元,价格实惠。
除了月饼礼盒,在国家强制性标准的要求下,化妆品类产品的包装也精简了不少。“以前很多大牌化妆品的网售包装特别夸张,一支不过巴掌大的口红,大盒套小盒,包了三四层,拿到手好大一盒,拆开以后一堆纸盒,还有很多填充物和广告图册。最外层的大盒子质量还都挺好的,很有质感,扔了可惜,存下来又很占地方。”市民周女士表示,“现在网售化妆品的包装简约多了,最起码包装层数少了。”
从网上旗舰店买家评价中分享的照片可以看出,很多大牌化妆品的网售包装扣除初始包装后,层数基本是2层,一个小盒、外面套一个大一点的盒子,“套娃式”包装现象有所改变,但是包装空隙率过高的问题还是一定程度存在。
新国标
严格限定包装层和空隙率
包装本是商品的外衣,合理的包装不仅能保护商品,还有刺激、引导消费的作用。过度的外包装造成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商家还会将包装成本转嫁到消费者身上,增加消费者负担。
为进一步规范食品化妆品的过度包装问题,市场监管总局(标准委)会同工业和信息化部等部门,对2009年版标准进行了修订,制定发布了新的GB23350—2021《限制商品过度包装要求 食品和化妆品》国家标准。新标准明确规定了包装空隙率、包装层数和包装成本要求,以及相应的计算、检测和判定方法,涵盖了31类食品、16类化妆品,包括茶叶、酒类、糕点、保健食品等。
新标准严格限定了产品的包装层数要求,食品中的粮食及其加工品不应超过三层包装,其他食品和化妆品不应超过四层包装;修改了包装空隙率限量要求及计算方法,增加了外包装体积检测、判定规则和不同商品的必要空间系数;在成本控制上要求,除直接与内装物接触的包装之外所有包装的成本不超过产品销售价格的20%。
新标准将于2023年9月1日正式实施,考虑到化妆品类商品的保质期和消纳周期较长,还为企业和市场设置了两年过渡期。过渡期后,市场上不允许再生产和销售不符合新标准的食品和化妆品。
辨别
“一看二问三算”
在购买食品及化妆品类商品时,消费者如何判断产品是否存在过度包装呢?市场监管总局在新国标发布会上,向公众介绍了“一看二问三算”的快速判断法。
一是看商品的外包装是否为豪华包装,包装材料是否属于昂贵的材质;二是查问包装层数是否符合要求;三是测量或估算外包装的体积,并与允许的最大外包装体积进行对比,看是否超标。
与现行国标中,直接与产品接触的初始包装不算一层这一标准不同的是,新国标中,直接接触内装物的包装为第一层,依次类推;直接接触内装物的属于产品固有属性的材料层(如粽叶、竹筒、天然或胶原蛋白肠衣、空心胶囊等),以及紧贴销售包装外且厚度低于0.03毫米的薄膜不计算在内。
新标准还明确,食品或化妆品内装物的体积是用净含量乘以必要空间系数来表示,必要空间系数的取值依据产品而定。以酒类商品为例,标准中酒的必要空间系数是13,一瓶500毫升的白酒允许的包装空隙率不超过30%,根据空隙率的公式算法,可以计算出这瓶白酒外包装的最大允许体积为9285.7立方厘米。假设这瓶酒外包装的长宽高分别为20厘米、15厘米、30厘米,则实际外包装体积为9000立方厘米,小于最大允许值,符合标准要求。
■本报记者 陈铃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