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与台湾一衣带水,隔海相望,处在两岸融合发展最前沿。
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考察时提出,“要突出以通促融、以惠促融、以情促融,勇于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 漳州市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充分发挥对台优势,持续在产业融合、人文交流、落实同等待遇等方面下大力气,着力做好“通、惠、情”文章,努力建设台胞台企登陆“第一家园”。
在“通”字上下功夫
产业融合“手牵手”
8月18日,海峡两岸最大石化产业合作项目——古雷炼化一体化项目正式建成投产。该项目投产后,预计年产值超过260亿元,可实现年利税40亿元,将拉动上千亿元下游产业,带动3000多人就业。
古雷台湾石化产业园区,立足区位优势,着力促进海峡两岸石化产业融合发展。“台湾石化业进入发展瓶颈期,闽台合作为台湾石化产业带来生机,古雷炼化一体化有助于推动海峡两岸石化产业融合发展共赢。”古雷石化原副总裁、台胞谢荣辉接受媒体采访时说。
目前,奇美化工、台达化学、中怡化工等十余家台资企业已在园区落户,两岸石化产业合作链条日益完善。
古雷台湾石化产业园区成为两岸石化产业“融合样板”,是漳台经贸产业紧密对接的缩影。近年来,漳州市坚持把漳台经贸合作作为优先发展方向,通过完善园区建设、做强展会品牌、畅通贸易往来,不断推动漳台经济领域融合发展。
做大合作园区,力促产业贯通。先后设立漳浦台湾农民创业园、海峡两岸(福建东山)水产品加工集散基地、海峡两岸花卉集散中心、古雷台湾石化产业园区、漳州台商投资区五个国家级产业园区,以及南靖闽台精密机械产业园一个省级产业园区,拓展和完善工业园区对台先行先试的创新机制,推动漳台石化、特殊钢、电子家电等产业全面对接。
做强展会品牌,力促资源互通。利用对台农业交流合作起步早的优势,举办海峡两岸农博会·花博会、茶博会、经贸恳谈会和福建省闽台精密机械(南靖)项目技术成果对接会等特色经贸活动,有效促进漳台项目合作。截至2021年7月份,全市累计批办台资农业项目1299个,总投资28.3亿美元,合同台资20.9亿美元,利用台资农业规模和数量稳居全国前列。
做优通关服务,力促贸易畅通。在全国率先建设台轮智能化通关系统,制定《台轮通关保障五项便利化措施》,漳州台商投资区保税物流中心(B型)于2020年3月正式封关运行,为漳台经贸往来提供便利。2020年全市对台小额贸易进口额达4200万美元,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实现逆势增长,其中活青斑鱼进口货值2038.62万美元,全国第一。
漳台产业融合发展的乐章,在两岸同胞的经贸往来里奏响。截至2021年7月,全市累计引进台资企业3280家,合同利用台资172.5亿美元,实际利用台资124.4亿美元,位居全国地级市前列。累计有台塑、统一实业、长春化工等20家台湾百大企业、上市上柜公司在我市投资兴业。
在“惠”字上下功夫
同等待遇“实打实”
“在手机上就可以操作,不用再跑柜台了。”7月16日,兴业银行漳州分行在全省率先上线了金服云“对台金融服务区——漳州专区”,台胞台企可通过线上专区代办工商登记、预约开户、申请《漳州市台商台胞金融信用证书》及金融产品,享受便利、普惠的金融服务。
“漳州在金融服务方面先试先行,颁发‘台商台胞金融信用证书’,个人可以申请信用卡,台企也可以申请贷款,让我们台商台企更有归属感。”福建凯景新型科技材料有限公司总经理陈富泽说,得益于公司获得的“漳州市台商台胞金融信用证书”以及他本人的“台商台胞金融信用证书”,公司享受金融服务“绿色通道”,在信贷利率、信贷额度等方面也享有同等待遇。
近年来,漳州市创新两岸金融服务,让台企的发展获得了充足的“源动力”。截至2021年7月末,漳州市各金融机构对台企授信总额375亿元;贷款余额116.65亿元;授信总额、贷款余额均占全省一半以上;授信总额、贷款余额和占全省比重,均居全省第1位。
“无须返回台湾,在漳浦的台胞台商凭台胞证便可直接享受基本医保参保缴费、医疗费用报销等医保服务事项。”漳浦县行政服务中心设立“台胞台商医保服务专窗”,为台胞申办大陆医疗保险提供高效优质的服务,获得台胞台商的一致称赞。 (下转第七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