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第一版)
加大政策扶持。出台《漳州市现代农业发展三年行动方案》《漳州市乡村建设品质提升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支持政策,出台《深化金融服务助力乡村振兴的工作意见》,通过实施“金融服务产业兴旺”等六大工程,推动金融机构主动融入精品线路建设,解决乡村振兴筹资难的问题。
加强统筹推进,强化考核督导。按照“一季一主题”,每季度挑选推进工作较好的线路,召开全市现场会进行观摩;在全市开展“机关联动乡村,党建引领振兴”行动,安排100个市直单位挂钩联系36条线路所覆盖的行政村。
高质量谋划,高水平推进,将一个个“盆景”连成一道道“风景”。全市2021年度共实施项目471个,年度计划总投资6.34亿元,截至7月末,已完成投资75%;同时从居住、交通、水环境、风貌等方面对农村建设品质进行全线整体提升,逐渐形成了“点上出精品,线上有美景,一线一特色”的整体效果。
产业带动 打造融合发展“振兴线”
乡村振兴要有内生动力,更重要的还是产业。
“‘串点连线成片’工作围绕促进农村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每条精品线路都因地制宜培育打造一到两项主导产业,并大力发展‘三新’经济,推动农旅融合、三产融合向深度发展。”市委乡村振兴办负责人说。
金秋时节,云霄杨桃大批成熟上市。下河村、上河村、坡兜村的果农忙着采摘杨桃,并挑往农民专业合作社进行统一销售。
抱团发展、打造特色产业品牌是云霄下河坡兜线的主要特点,该路线以下河村杨桃产业为轴,辐射带动上河村、坡兜村发展特色种植,形成连片种植示范带,杨桃种植总面积超过6500亩,年总产量2.5万多吨,总产值超1.2亿元;发挥产业示范带动效应,带动上河村、坡兜村农户种植青枣、桑葚、金枣等农产品,夯实产业根基;通过发展“合作社+基地+农户+市场”的产业化经营模式,推进“一村一品、一村一业”,擦亮产业品牌。
“串点连线成片”工作还结合经济新业态,催生乡村发展新动力。漳州高新区花卉产业走廊线路,涵盖4个行政村,汇集“千店万户”,花卉年产值可达100亿元。该条线路在立足产业优势的基础上,大力发展“产业+网红直播助力”模式,与京东、抖音等平台紧密合作,线上直播的日均人流量稳定在25万-30万人次,单日最高成交额达186万元,有效破解花卉绿植滞销难题,把“花花草草”变成了“真金白银”。
在推进“串点连线成片”精品线路建设过程中,我市不仅注重点上产业培育,还抓好沿线景观建设,运用历史人文、山水自然,促进“产”与“景”的深度融合,实现“村”与“民”的共同富裕。龙海埭美田头线,对埭美村的闽南古民居建筑群进行保护性开发,每年吸引游客近40万人,带动农民增收近800万元。田头村则将杨梅种植、水产养殖、水稻蔬菜等与传统村落修复、名厝古宅保护、生态水系建设等同步推进,把村庄打造成“看山郁郁葱葱,看水玉带环村,鲜花绿树映古厝,小桥流水似仙境”旅游胜地,吸引了在外发展的经济能人回乡创业办厂。目前,全村现有企业30余家,年总产值达10亿元,村集体收入每年达80多万元。
通过产业引领,新业态助力,“产”“景”融合,36条精品线路发展各具“特色”,产业、文化和旅游功能叠加生出可持续发展的动力,让乡村从“一村美”向“村村美”拓展,从“一域兴”向“全域兴”延伸。
连线拓面 筑成生态宜居的“风景线”
如何结合精品线路打造乡村宜居宜业环境?漳州在精细、精致、精准上下功夫,连线拓面提升村容村貌、梯次推进农村污水治理,全面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实现绿道联通,连片打造美丽乡村。
几乎每天早上,华安新圩镇官畲村的村民蓝玉英都会特别留意家门口的水渠、房前屋后环境,一旦看到垃圾、杂草就主动清理。跟她一样,当地不少村民也养成了这样的习惯。
在推进“串点连线成片”精品线路过程中,注重宣传推动群众参与提升村容村貌,是美丽乡村建设的题中之义。
在华安利水官畲线,政府制定村规民约规范行为,与群众签订门前卫生“三包”协议,对花草树木、道路设施、亮化工程、卫生管理等实行就近分区责任包干的管理原则,房前屋后净化绿化美化、旧房拆除、民居新建、立面装修等和群众息息相关的工作均由群众自行完成,同时建立公共卫生由村组保洁员定期保洁清理的长效机制,有效打破“干部干、群众看”的困局。
实际上,村庄环境整治,既需要全民参与,也离不开政府规划引导。
针对园坑松洲双溪南山线环境整治,芗城“一横一纵”勾勒生态环境绿色轮廓:横向铺开水质综合提升,投资950万元建设多元化人工湿地,通过湿地和生态塘的过滤沉淀处理提升水质;纵向落深人居环境和裸房整治,围绕国家级文保单位松洲书院的保护修缮,全线已完成裸房整治300多幢,推进道路“白改黑”13.55公里,规划打造4.66平方公里的松洲书院文旅小镇。
“面子”靓了,“里子”也要美。漳州在环境整治整出乡村“新美貌”同时,同步推进文化建设,积极营造文明环境,提升村民文明素质,打造乡村“新风尚”。龙文郭坑镇洛滨东溪线坚持以文化人、以文惠民、以文富农,深入挖掘国学文化、非遗文化,建成乡村文化综合服务中心、文化传习所、农家书屋等设施27个,打造了一条富有人文气息的乡村振兴线路,把文化“软实力”转化成振兴乡村的“硬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