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还在烦恼午睡时接到骚扰电话?是否还在担心个人信息被泄露、滥用?11月1日起,广大人民群众期待已久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正式实施,这为我们的个人信息保护加上了一道法律“安全锁”。
法律为个人信息“上锁”
随着我国科技高速发展,如今越来越多的智能化产品应运而生,如“刷脸”技术、语音识别系统等。智能化给人民群众带来方便的同时,也存在着不少安全隐患。一些不法商家、企业利用智能化技术窃取用户个人信息,出现“大数据杀熟”“骚扰电话”“垃圾短信”等社会问题。
万众期待之下,《个人信息保护法》应运而生,充分回应了社会的关切,广大人民群众纷纷拍手称赞。《个人信息保护法》是一部保护公民个人信息的专门法律,经三次审议,于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次会议表决通过。该法以严密的制度、严格的标准、严厉的责任,规范了个人信息处理活动,落实了企业、机构等个人信息处理者的法律义务和责任,明确了人民群众对于个人信息处理的权利。
《个人信息保护法》明确规定,个人信息处理者违反规定需要承担法律责任。处罚手段不仅仅是要求整改,还涉及5000万元以下或者企业上一年度营业额百分之五以下的高额罚款。构成犯罪的,将依法追究刑事责任。情节严重的,将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违法成本的提高有助于震慑心存侥幸的商家、平台和机构,产生警示作用,倒逼个人信息处理者规范自身的行为。
网民:个人信息安全感倍增
《个人信息保护法》的出台和实施,对广大网民来说,无疑是一大喜讯。
市民小胡告诉记者:“我经常会接到一些骚扰电话,有的问买不买房,有的问买不买股票,实在是不胜其烦。现在好了,有了法律的保障,之后应该不会有这么多骚扰电话了。”小胡表示,个人信息保护法的施行,可以规范企业和机构对个人信息的处理行为,很大程度上提升了人民群众的个人信息安全感。
“我们现在使用的绝大多数APP或小程序将自身功能和用户授权打包销售,用户为了获得使用权就不得不交出自己的一些信息。这些授权里面往往包含个人隐私信息,用户在不得已的情况下,只能被强买强卖。”有网民认为,随着个人信息保护法的施行,以后再遇到这种情况便可以拿起法律的武器来维护自身的权益。
业内人士:信息保护意识仍需加强
《个人信息保护法》的施行固然令人欣喜,但是我们不能指望法律的规范效果从天而降。俗话说,徒法不足以自行,要把纸面的法律规定变为现实维权的利器并非易事。不少人虽然对个人信息安全十分关注,但普遍缺乏相关法律知识,要么不知道自己有哪些权利,要么不知道该如何行使权利。
带着这些问题,记者来到福建仁胜律师事务所。该律师事务所的律师陈志源对《个人信息保护法》做了详细的解读。他表示,《个人信息保护法》的制定和实施是为了让人民群众的个人信息得到更好的保护,该法赋予了个人在个人信息处理活动中享有知情同意权、决定权、查阅复制权、更正补充权、删除权、规则解释权、个人信息可携带权等七项权利。
陈志源告诉记者,个人信息泄露后,人民群众要积极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只有敢于举起法律武器,才能破灭不法分子的嚣张气焰。一方面,要及时收集证据线索,留心记下对方的电话或邮箱地址等有效信息;另一方面,要抓紧向相关部门报案,可向公安部门、互联网管理部门、工商部门、消协、行业管理部门和相关机构进行投诉举报。
个人信息保护关乎每个人的权益,我们不能只依赖法律的规范和部门的监管,而是要积极参与其中,每个人都要提高自身的个人信息保护意识与能力。一方面,要提高警惕,谨防个人信息随意泄露;另一方面,要及时了解自身所拥有的权利与义务,用好法律“准绳”,让个人信息权益得到充分有效保护,这样才能共同构建一个绿色、健康、安全的数据时代。
☉本报记者 姚智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