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7日是立冬,长泰区坂里乡的天空并不晴朗,而刚获得第八届全国诚实守信道德模范提名奖的72岁汤金德老人,虽眼窝深陷,皱纹堆满眼角,但笑得格外灿烂,掩盖不了激动的心情。
得知自己获奖,汤金德很感慨:“这是组织上对我的肯定,而我只是做了我应该做的事情。”“欠的是债,还的是人情。当初我困难的时候,乡亲们你出一点、我出一点地帮我。现在我日子好过了,就应该感恩回报他们,才对得起自己的良心。”本报2020年11月13日以《七旬老党员汤金德用诚信践诺——脱贫路上,替已故儿子还债24万元》为题对汤金德做了报道:2014年,汤金德的儿子因误食采回的毒蘑菇去世,65岁的他痛失爱子,搭进了全部积蓄并举债24万元,巨额债务加上日常医疗费、孙女的抚养支出和家庭开支,生活上捉襟见肘。尽管好心的亲友乡邻们从未提及还钱的事,但只要有余钱,汤金德便按照当年的账一笔一笔地还,500元、600元、800元、1000元、1500元……7年的艰辛还债之路,直到2020年终于还清了债务。汤金德脱贫不忘讲诚信的事迹成为美谈,2020年12月登上“福建好人榜”,2021年2月入选“中国好人榜”。
汤金德1974年入党,同年任职新春村支委,从事组织、宣传、民政、国土等村级工作16年,结下了善缘,2014年痛失爱子时,乡邻亲友们一人几百、几千地帮他渡过了难关。但救命恩情不能忘,诚实守信更是万万不能丢,汤金德把每一笔爱心款项都详细记录下来,平时舍不得多花钱,即便是低保救助金,也尽量省下来还债,古稀之年的他,终于卸下了那份沉重的责任。
近年来,受惠于精准扶贫政策,汤金德一家被列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在乡党委、政府及社会爱心人士的帮助下,汤金德开始了蛋鸡养殖和土鸡蛋销售,老伴何阿秀种起了水稻、韭菜、辣椒、玉米,日子一天天好了起来。去年,还了旧债,卸了包袱,汤金德的精气神更好了,夫妇俩勤恳创收,攒了点钱,打算拆掉一部分旧房子,原地盖新房子。得知汤金德“振作”起来的消息后,乡邻亲友纷纷添砖加瓦,有的送来瓷砖,有的帮助垒墙,有的当起小工……人多力量大,新房子很快就建起来了,只待年底装修完乔迁入住。
尽管青春年华不在,但汤金德对生活越来越有信心。他说:“乡党委、政府,社会爱心人士对我这么关心,感谢他们在我脱贫路上添砖加瓦,未来我还要为美好生活努力奋斗。”
左图:汤金德在擦拭土鸡蛋
☉吴伟良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