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素娟
“鸡蛋脑袋,赛如核桃;绿豆眼睛,远近能瞅;箭杆脖子,一尺五大;五花硬盖,风雨不透;白色肚囊,泥水不沤;鸭子巴掌,分水两流。”这朗朗上口的民谣,将龟形容得十分生动有趣,一下子勾起了儿时的记忆。
记得小时候,每逢年节,大人便会在祠堂、庙宇举行庄重而神秘的仪式,仪式很复杂,从小到大我没有一次能够全程看完,似乎也不让看。有一次,我又被赶出祠堂,无聊极了,便和小伙伴去河里抓鱼。我站在河里较高处,水面清澈,水草在阳光的照耀下嫩绿嫩绿的。我将小簸箕插入水中,然后使劲晃荡,再快速抬起,水从缝隙中流下,簸箕里面就会收获满满:小鱼、螺、虫子、透明小虾……眼角瞥见不明物在靠近,细看,嘿,大龟,跟我那时候的头差不多尺寸。我惊喜极了,喜滋滋地想:“把龟拎回家,爸、妈就不会因为我跑到河里玩而训斥我了吧?”
小伙伴说这龟背上有红漆写的“福”,那是大人们放生的福龟,不能抓。这么一说,我的兴奋劲立刻没了。于是我把龟扔到前方不远的墨绿色深水区,可是不一会儿,那只龟又冲着我游过来;我又把它扔过去……就这样来回四次。
我相信,它是携“福”而来的。
“龟文化”在闽南地区由来已久,逢闽南祭祖、祭神等大小民俗节日,供桌上均少不了龟粿。闽南自古以来就有崇龟的习俗,人们用龟粿敬神、祝寿、辟邪等。龟粿是闽南地区特有的民俗祭祀品和民间小吃,龟粿印模中所描刻的龟纹、寿字等吉祥图案,象征着闽南百姓对美好生活的祈求。
龟粿的造型不固定,随着时代的变迁,龟粿的用途也多样化了,而根据用途不同,龟粿造型也更为丰富。做寿,定制的龟粿就要印上寿桃,再用红色粿搓成长条,在龟粿背上摆出“寿”字;逢人婚庆,定制的龟粿就要用红色粿搓成长条,在龟粿背上摆出“双喜”;逢祭拜,就根据福户人数制作一只巨型“龟”,等祭拜仪式完成,再由福主将龟粿切分成与福户人数相同的份数,分发福分。
龟粿的原材料是糯米粉和大米粉,中间包着花生馅儿,也有人家用的是糯米蒸熟直接捏造型……
将美好的愿望赋予美食上,美食便多了一层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