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去年以来,漳州各级政法机关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坚持突出工业、突破工业,深入开展“产业发展项目建设年”活动和“六比一看”竞赛,强化司法服务保障能力建设,有效保障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围绕加快建设现代化滨海城市中心大局,持续深化政法机关服务保障民营企业30条措施、司法助力“三大攻坚战”10条措施、检察职能服务保障16条措施和12条服务保障意见、公安18项优化营商环境服务举措,健全重点项目挂钩联系制度,深化平安园区、平安企业创建,为高质量发展营造法治环境。
加强特色化司法品牌建设。设立台胞台商服务中心检察官工作室,出台办理台胞台商信访工作实施细则,开通台胞台企涉检信访绿色通道,推动涉台司法审判专业化、纠纷化解多元化、司法互助制度化。持续深化生态环境技术调查官制度,在全国率先成立“蓝碳司法保护和生态治理研究中心”,市法院获评全国全面推行河长制湖长制工作先进集体。加大未成年人保护力度,持续打造未成年人检察“水仙花”工作品牌,市检察院作为全国检察机关唯一代表在全国未成年人保护工作推进会上作经验交流。
拓展普惠化法律服务。聚焦服务民生重点,扎实做好“八五”普法规划,深入推进法治政府建设示范活动,东山县、“漳州110”警务机制改革入围省级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创建项目,3名个人、1个事件入选全省第四届“十大法治人物”暨首届“十大法治事件”。大力实施乡村“法律明白人”培养工程,遴选培养7529名“法律明白人”,全市“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创建面达100%,11个村(社区)获得“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称号。在全省率先实现法律援助案件类型全覆盖,共办理法律援助6238件、热线咨询13780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