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4/19 < 上一版 下一版 > 返回首页
第04版:社会

追寻漳州战役 点亮“红色记忆”

胡菲菲(红军进漳纪念馆宣教展示部主任):

清晰记得,读小学的时候我曾在老师的带领下踏进这座西式建筑风格的芝山红楼,听老师讲述毛主席率领红军攻克漳州的革命事迹,我由此对红色文化心生敬仰。2016年,我通过层层选拔,成为毛主席率领红军攻克漳州纪念馆的一名讲解员。到纪念馆后,我开始“下功夫”,向前辈请教、研读红色书籍、准备讲解稿,对红军进漳这段历史也有了更完整的了解。

如今,从事纪念馆的红色教育活动策划以及讲解工作已经五年有余。参与一次次的解说、宣教、布展,我愈加感到这份工作使命光荣。红色故事能否打动人、感染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讲解员,只有换位思考、身临其境,把自己置身于那个历史时代,用朴实的语言讲述,才能引起共鸣。我努力把一些生动的历史细节融入解说,尽可能地以浅显易懂的方式带领大家了解这段红色峥嵘岁月。

⊙记者 王琳雅 整理

刘明瀚(离休干部):

我是一个“老漳州”。新中国成立前,我居住在台湾路华南小巷。和漳州战役有关的一切,我都是听我父辈们讲述的。

我出生于1928年。1932年4月中央红军第一军团由长汀经白砂向龙岩、漳州开进,那时候我还不到四岁。模糊记得一时间,周围总有轰隆隆的响声和爆炸声。母亲把我们搂在怀里,她自己吓得浑身发抖却嘟囔着“不怕不怕,妈妈在”……

听父辈们讲述,我后来了解到得益于漳州战役的胜利,红军缴获了大批武器装备,进漳后红军队伍军容焕然一新。在漳期间,红军共筹款100多万银圆,为苏区根据地政权建设、组织建设、军队建设、经济文化建设打下了物质基础。

我如今衣食无忧,儿孙满堂。我经常对晚辈们说:“做人要懂得感恩,我们要热爱共产党,饮水思源,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记者 李 润 整理

陈晓婷(银行职工):

两年前,我来到漳州工作定居。起初,我对漳州当地党史了解并不多,只知道漳州是福建省重要革命老区之一。去年,在单位组织的党史学习活动中,我第一次走进毛主席率领红军攻克漳州纪念馆。参观过程中,我被深深地震撼和感动着。馆内展示的一件件老物件、一张张珍贵画面,那些或青春或苍老却无比坚毅的先烈身影和面庞,都在述说着那段峥嵘岁月。我体会到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也深刻意识到自己肩上的责任。

通过那一次参观,我了解到在1955年授衔的将军中,有93位是参加漳州战役的。这些将军一开始来到漳州都非常年轻,但他们都有着不怕牺牲、甘于奉献的革命精神。党史是一本厚重的教科书,也是一座精神宝库。作为一名新时代青年,应具备“知史爱党,知史爱国”的精神,更应有“知史爱岗”的觉悟。立足平凡岗位,把琐事做好,把小事做精,把细事做亮。

⊙记者 王琳雅 整理

卢周恒(南靖一中教师):

南靖县龙山镇南坪村十字岭是中央红军东路军漳州战役主战场之一。我曾经探访这片红色土地。

驱车来到南坪村内洞自然村,如果没有路边的那所由中央军委援建的“八一希望小学”,谁也想不到这里曾经历硝烟。穿过一片片香蕉林,我来到十字岭山脚下。从山下往上看,十字岭郁郁葱葱,新建的天然气管道从山脚下穿过。沿着蜿蜒小路,攀到山顶俯瞰,一条壕沟映入眼帘。尽管壕沟覆盖着杂草和树叶,有的被泥土冲刷,填埋得像草地,可仍能看出当年战壕的模样。此处地势险峻,北侧尽是悬崖峭壁,当年敌军依托有利地形,构筑坚固工事,居高临下,用强大火力对红军进行封锁压制。

我在山腰看到一块巨石,上刻“忆往昔,青山处处埋忠骨,烈士鲜血点关山;看如今,碧柏青松百花艳,战友音容又重现”。这是曾参与漳州战役的老红军王辉球于1964年路过南靖时写下的。村民至今上山仍可找到一些子弹壳等。

1932年4月的漳州战役对中国革命产生深远影响。我觉得应该强化遗址保护,进一步挖掘该战役的历史地位和时代价值。

⊙记者 李 润 整理

戴阿伟(国企职员):

天宝山的风霜岭、十字岭附近,依稀可见几处壕沟、碉堡,虽然上面覆盖杂草和落叶,但依稀可以想象当年战争的激烈。2020年11月,在单位组织的重走红军路活动中,我们来到天宝古寨农场。走在当年红军走过的路,我第一次觉得离那段历史很近。

在古寨农场有一棵“红军树”。在“红军树”前大家聆听漳州战役的历史讲解,感受革命前辈不畏艰难、不怕流血牺牲的革命精神。参观红军临时作战指挥所,现场有毛主席头像、军旗、蓑衣,再现了革命场景。看着这些历史遗迹,我感受到今天美好生活来之不易,要更自觉地从红色基因中汲取奋进力量,做好本职工作。

⊙记者 李立平 整理

杨思思(福州大学学生):

对芝山红楼最初的印象是小学三年级的那次春游,不过那时对红楼背后的历史还不太了解。初中时,通过爷爷的讲述,我才对漳州战役的历史有了一些了解。

上大学后,我报名参加学校组织的手绘家乡“红色景点”活动,利用暑假重新走进芝山红楼。红军攻克漳州的照片,红军的战利品和宣传品,游击队使用过的武器、袖章,毛主席当年工作生活用品,每一件文物静静回忆着过去那段红色历史。

红军进漳,开展了声势浩大的抗日宣传,扩大了我党我军抗日反蒋的政治影响。漳州各界人民在红军的号召下,踊跃参加红军,其中参加中央红军900多人,参加闽南地方红军600多人,扩大了红军队伍。“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我们应在学思践悟中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增强青年大学生的理想信念。

⊙记者 李立平 整理

闽南日报数字报网址:www.zzxww.com 漳州新闻网网址:www.zznews.cn

广告热线:0596—2598333 订报及投诉:0596-2594000

闽南日报社技术部制作、维护 闽ICP备05032301号-2 闽南日报社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