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是我的故乡,九龙江哺育我成长。儿时,我向父亲习得书法、雕刻等技艺,为后续研究微雕奠定了良好基础。多年来,我对家乡的炙热之情始终萦绕心头,回漳州创办微雕艺术馆的想法由来已久。
“福”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的一部分,传承千年,寓意深远。“福”字代表着美好的事和物,象征着人们最质朴的心愿和期待;而“福”字后的“文化”二字,亦有深刻含义。我的作品大多与中华传统文化、闽南文化相关,早期微雕《唐诗三百首》《三字经》组成“福”字,传扬“福”文化;如今,更加深入拓展,以寓意“福寿双全、吉祥如意”的寿山石、中国四大名玉之一的华安玉为载体,让“福”文化走出国门、享誉世界。比如,放置于馆内重要位置的作品《石上华章》,便是取材华安玉,这一作品包括“海上生明月”“石来运转”“醉仙李白”“三生万物”“马上封侯”等精品,件件源于自然,贵在无双,正是漳州“福”文化的生动体现。
漳州有剪纸、木偶雕刻、木版年画、海柳雕等极具特色的传统技艺,也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更有世界文化遗产南靖土楼等优秀素材。作为文化艺术工作者,我希望以艺术馆为基地,以市工艺美术学会为主体领衔,推动漳州成为工匠学府之都,塑造“百福百匠·福启漳州”的城市品牌理念,从产业、人物、流量、民俗等方面全方位、立体式塑造漳州“百福百匠”文化IP。开馆后,我们将组织号召漳州本地文化、教育名人,通过举办文化论坛、文创大赛等方式,共商“福”文化,宣传“福”文化,切实将“福”文化资源转化利用成打响漳州文化品牌的有力抓手。
⊙本报记者 廖瑜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