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广大市民也不必将放生等同于杀生。如果放生的初衷是拯救生命、保护自然,是可以以一种更科学的方式进行的。如,近年来我市各级渔业部门开展水生生物增殖放流就是其中之一。
近年来,我市渔业部门每年在九龙江西溪流域举行“漳州市八闽放鱼日”活动,其目的是增加本地种群丰富度,建立本地种群在生态系统中的竞争优势,对修复水域生态环境也起到很重要的作用。据统计,2020年以来,我市在九龙江西溪、北溪、南溪及大型水库等水域共放流鲢鱼、鳙鱼、草鱼、田螺等水生生物苗种486万尾(个),投入各类增殖放流资金163万元。
值得一提的是,我市开展增殖放流活动并不局限于江河湖泊等淡水水域,在广阔的海洋,同样也有大量的鱼类被放生。如漳浦就在旧镇湾海域放流长毛对虾苗,东山在辖区海域放流优质流元纹和赤点石斑鱼鱼苗……
市海洋与渔业局工作人员李明雪告诉记者,其实科学放生有很多讲究,比如,哪些鱼种适合放流?在哪里放?放流当天当地的潮汐情况如何?是放成鱼还是鱼苗?多大的鱼比较合适?怎么放?此外,要放生鱼类,最好在每年5月后休渔期进行,有利于鱼类增殖。
总之,水生野生动物作为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每一个物种在生态系统中都占有特定的地位,且与生态系统中的其他生物和非生物互为依赖,共同维持着生态平衡。开展水生生物增殖放流,要坚持自然恢复与人工修复相结合的系统理念,促进水生生物多样性,这才是利国利民的放生之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