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漳州市区,有这样一群人,平日里相互招呼着骑上电动车,穿梭于大街小巷,工作之余他们不是在回收垃圾,就是在回收垃圾的路上。他们是漳州慈济环保志愿者,被称作环保“小蜜蜂”。
“塑料瓶是可回收垃圾,电池是有害垃圾,果皮是厨余垃圾……”6月5日一大早,环保“小蜜蜂”罗永玉便来到社区宣传垃圾分类知识,倡导环保理念。
“垃圾是错放的资源,生活中百分之八十的垃圾是可以回收的。”罗永玉说,工作之余,她经常上门回收环保资源,瓶瓶罐罐、废旧的纸箱等在她眼里都是宝。“除了上门回收,我们每周六还会去闽南商业城批发市场回收塑料袋、纸箱等。”罗永玉介绍,他们把回收的资源分门别类整理,由回收商统一收购,收益用于慈善事业。对回收来的衣物,他们会精心挑选,用心整理后捐给有需要的家庭。
“我们不仅仅是在回收资源,更借此宣传环保理念,让更多人加入环保的队伍,共建清洁美丽的城市。”罗永玉希望能用自己的行动去影响身边的人。罗永玉的姐姐罗永红是一名物业经理,2019年初,她了解到姐姐单位可回收的物资较多,塑料袋、泡沫箱等常被丢进垃圾桶。于是她向姐姐提议,一起加入环保志愿者的队伍。
罗永红认可了罗永玉的环保理念,开始收集单位的环保物。刚开始,罗永红把环保物存放在不到1平方米的小阁间,随着环保物资越来越多,小阁间实在放不下了。于是,罗永红向单位领导讲述他们做环保的初衷,想借用单位的空房间暂时存放环保物资。领导认可她的环保理念并批准她的申请,从此,罗永红的“环保事业”越做越大,也得到身边同事的认可。由此,一部分人还养成环保习惯,“下意识地就把一些以前随手扔的空瓶子、泡沫箱收集起来。”罗永红说。
除了工作之余回收环保资源,罗永玉也将环保理念融入到生活中,影响着自己的家人。“我基本不用洗衣机洗衣服,擦桌子、洗菜的水也会存起来冲马桶。能不开灯的尽量不开灯,热水器不会开一整天,让节水省电变成一种生活习惯。”罗永玉说,她在生活中不会去用一次性筷子、餐具等,出门购物会带上购物袋。在罗永玉的家里有好几个垃圾桶,用来垃圾分类。“我会把干垃圾、湿垃圾以及其他垃圾和有害垃圾等分开来,装入到不同的垃圾桶里。”一开始,这样的生活方式让罗永玉的家人很不适应,他们觉得很麻烦。“我经常向他们讲这样做对环境的好处,渐渐地,他们也接受这种环保理念,并落实到生活中。”
像罗永玉这样的环保志愿者还有很多,他们来自各行各业。环保志愿者江亚恋践行环保理念已经有10年时间了,她的家人也深受她的影响。“我家孩子去学校或公园的时候,看到废旧的塑料瓶会很自觉地捡起来,平时生活中也不会用一次性餐具……”今年68岁的环保志愿者杨秀修不仅将环保落实到生活中,碰到左邻右舍便把握时机宣传环保理念,引导他们减少塑料袋的使用。“塑料袋以石油为原料,不仅消耗大量资源,还不能被分解,埋在地下会污染土地、河流。进入生活垃圾中的废塑料制品如果将其填埋,200年的时间才能将其降解。”杨秀修经常参与上门回收环保资源的活动,有些回收点离她家较远,就自己搭公交车去。杨秀修的家人都很支持她做环保。2018年开始,她的儿子会不定时地将仓库里的纸皮等环保物清理出来,让她回收。
“我们像环保‘小蜜蜂’一样,勤劳又善良,不辞辛苦,不求回报,在环保这条路上前行着,去影响更多的人,让环境变得更好。”罗永玉说。
⊙本报记者 李立平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