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6/06 < 上一版 下一版 > 返回首页
第04版:社会

两代人“谱”写锦歌情

历时3年编纂的《漳州锦歌集锦》正式出版

林艳手捧《漳州锦歌集锦》

初夏的早晨,在中山公园旁那栋经常飘出琴音的小楼里,芗城区艺术团锦歌分团团长林艳捧着三本刚出版的书,指尖来回轻轻摩挲着。书的封面略显质朴,正中只有几个大字:“漳州锦歌集锦”。林艳心中默念着:妈,我终于完成您的心愿了。

这套书的背后,是两代人关于锦歌的传承故事。2008年,林艳母亲在去世前不久,把16册纸张已发黄的锦歌古谱手抄本交到了林艳的手里。“母亲希望我保管好,将来有一天能作为锦歌传承的重要资料整理出版。”从事锦歌保护传承多年后,林艳才发现这些古谱是漳州锦歌仅存于市面上的资料。

从2019年开始,林艳着手整理锦歌古谱。漳州锦歌是福建省五大曲种之一,与泉州南音并称为闽南民间艺术姐妹花,于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6册的锦歌古谱收录了上世纪锦歌著名艺术家林廷先生创编的27部唱本。林艳说,在整理的过程中,最困难的是如何把锦歌的闽南语唱段用文字呈现。此外,作为学术性的书籍,曲谱也需要反复校对。历时3年编纂的《漳州锦歌集锦》,近日由中国华侨出版社出版。全套分为上中下三册,共收录164首锦歌唱本和曲调。这套书出版后,将成为漳州锦歌目前在市面上流通的唯一出版物,有极高的学习、使用和研究价值。

“我母亲把毕生精力都奉献给了漳州锦歌,我终于对她有个交代了。”林艳的母亲叶美琳是漳州市曲协原副主席,从事社会音乐工作30多年来,她一直致力于传承漳州锦歌,由她创作的作品多次在全省乃至全国的比赛中获奖。从小学习南音的林艳,受母亲的影响而爱上了锦歌。1996年,林艳考上了厦门戏曲舞蹈学校南音班。“南音使用的乐器跟锦歌很相近,母亲就问我,在学校学的东西回到漳州能不能学以致用?”于是,那几年学校一放假,林艳就跟随母亲到西桥中心小学指导少儿锦歌队,把在厦门南音班学到的弹唱技艺传授给孩子们。

从学校毕业后,林艳原本可以留在厦门从事南音工作,但她选择跟随母亲脚步,回到漳州,传承锦歌。“这几年在整理古谱的过程中,我更加坚定了把漳州锦歌传承下去的决心。”

锦歌表演对专业要求比较高,加上漳州的锦歌队伍一般以群众性队伍为主,给这项古老非遗的延续性传承带来了较大困难。“像少儿锦歌,基本到了小学五六年级,就没有时间再来唱锦歌,这就会造成人才断层问题。”林艳意识到,非遗传承最重要的是人的传承。2019年3月,在她的努力下,芗城区成立了青年锦歌队,不断有年轻人加入到锦歌的队伍中。也是在这一年,林艳带着青年锦歌队编创了锦歌节目《习总书记有双温暖的手》。这个节目代表漳州参加第三届福建省丹桂奖曲艺大赛,获得专业组的一等奖。

在少儿锦歌的传承上,林艳每周三下午在锦歌传习中心教授孩子们学习锦歌。“这几年我们编创的少儿锦歌节目,在舞美、服装和舞台调度上,会采用新的手法,让观众感受到锦歌更丰富的表现形式。”林艳的努力也获得老一辈锦歌艺术家、国家非遗传承人王素华的认可:“她这一代主要是组织上有魄力,在创作上也有能力,给锦歌带来了很多可喜的变化。”

“漳州锦歌要更好地传承,仅仅靠我个人力量和现在业余的锦歌队伍,是远远不够的。”林艳说,希望漳州能够成立锦歌专业院团,依托这个组织机构,把漳州锦歌传承做得更好。

⊙本报记者 杨婉真 文

严 洁 图

闽南日报数字报网址:www.zzxww.com 漳州新闻网网址:www.zznews.cn

广告热线:0596—2598333 订报及投诉:0596-2594000

闽南日报社技术部制作、维护 闽ICP备05032301号-2 闽南日报社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