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头一回见叶涛,他正在两米高的梯子上,小心翼翼处理小区户外雨水管道漏水问题。等从梯子上下来,亮白衬衫上已蹭上了好大一团污渍。
叶涛今年52岁,自从当上小区自管小组组长,戴着眼镜、斯斯文文的他笑称自己每天像个民工:“出门衣服干干净净,回来满身都是泥。”
西桥街道加禾社区佳苑花园二期位于老城区中山公园旁,其中18、19、20幢楼由平台相互连接。2019年,这三幢楼在无物业管理的情况下,自发成立了芗城区第一个居民自管小组。从那时起,小到换个灯泡,大到创城、防疫等,只要是跟居民有关的事,都由自管小组负责。“我们现在一共有19名组员,共同服务三幢楼259户居民。”叶涛说。
做好服务,居民从观望转为认可
自管小组成立了,可怎么开展工作?“没有先例可循,我们只好摸着石头过河。”不过,叶涛和组员们认准一个理,那就是要服务好居民,帮大家解决难事。
“水管漏水、下水道堵塞……居民日常生活和小区管理中有时会有各种各样的问题,居民之间还会因此产生矛盾。”叶涛说,遇到问题只能见招拆招,水管漏水就先排查漏水点再解决,下水道堵塞就请人来疏通,“关键是要尽快解决,不让这些问题影响到居民生活。”
自管小组有一间办公室,可是平时基本用不上。“开会效率低,平时有问题我们在微信群里商量下,就赶紧去解决。”
熬过了最初那段时间,自管小组慢慢理顺了工作,居民们的态度也从最初的观望转为认可。
义务帮忙,精打细算每一份开支
组员黄秀华阿姨今年68岁,退休前做财务工作。现在,她除了是楼梯长外,还兼任自管小组的出纳。“自管小组里的每一笔进账和支出,每季度都会进行公示。”
黄秀华跟记者算了笔账,小区每户人家每季度交100元,一共是25000元,扣掉请保洁公司打扫小区18000元,公共水电费5000元,剩下2000元左右主要用于小区一些大大小小设施的维修。平时花钱精打细算不说,所有组员都是义务帮忙,不拿一分钱。
每户一季度才收100元,这些钱够用吗?面对记者的疑问,叶涛解释,平时很多小问题都是组员们自己解决,这一块就能省下很多人工费用。“为居民服务,不能事情还没做就想着收钱,得多做事少收钱,这样大家才能真正服你。”叶涛也总结出管理小区的经验来了。
人心齐了,社区工作打开新局面
服务到位,账目明白,居民们自然服气,也渐渐被带动起来,从“社区为我”变成了“我为社区”。
“楼道里灯坏了,我顺手换下灯泡。小区里的树枝太长了,我看到了就帮忙修剪下,也就一会儿的工夫。”居民老陈并不是自管小组成员,但是平时看到小区里需要帮忙的,他总是主动站出来。
不只是老陈,许多居民也主动参与到小区的管理中来。人心齐,社区工作就打开了新局面。自管小组成立三年多来,组员们不仅带头为居民排忧解难,还通过党员带头、分区包干等方式,让居民自发参与到小区的治理中来。今年5月30日,叶涛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我们小组里党员占比超过60%,我也不能落后。”
“加禾社区绝大部分都是无物业的开放式小区,佳苑花园这个居民自管小组,在疫情防控和创城中帮了社区很大的忙。”下一步,加禾社区党总支书记施雪峰打算把这种模式推广到其他小区,“小区管理好了,我们整个社区就会更加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