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热的夏天里,很多人会出现胃口不好、精神不振等症状,多认为是天气变热造成的,其实不然。中医认为,风、寒、暑、湿、燥、火,是自然界正常的六种气候,是万物生长必要的自然条件,但如果变化无常,则成为中医学上的“六淫贼邪”了。此时湿为湿邪,是六淫之一,是长夏的主气,始于小满,贯穿于整个夏季,与天地间多雨潮湿有关。中医认为,天气闷热潮湿,湿邪最易侵入身体,脾胃喜燥恶湿,湿气过重,容易导致脾胃不能正常工作,造成消化吸收障碍,这才出现食欲不振、周身困乏等症状。要判断自己身体内是否有湿邪,主要从以下几点看:
起床时——看感觉。如果每天起床时都觉得特别疲劳,头重如裹、小腿肌肉酸胀,或伴有胸闷、记忆力减退、关节活动不利等,那么可以肯定你体内有湿气了。
如厕时——看大便。大便的颜色和形状可以帮助判断体内是否有湿。正常的大便是黄色香蕉形的,体内有湿气的情况下,大便的颜色发青变褐,溏软不成形。
洗漱时——看舌苔。中医学认为“舌为心之苗,又为脾之外候”,舌体及舌苔可以反映出身体内在状况。健康的舌淡红而润泽,舌面有一层舌苔,薄白而清静,干湿适中。如果舌苔白厚,看起来滑而湿润,说明体内有寒。如果舌苔粗糙、发黄发腻,说明体内有湿热。如果是舌体胖大,边有齿痕,说明脾胃虚弱。如果舌质赤红无苔,说明体内已热到一定的程度了。
吃饭时——看食欲。吃饭时没有饥饿感,没有食欲,或稍食即饱,或在吃饭过程中隐隐有恶心感,或平素口中有异味,说明中焦脾胃运化失司,湿邪内蕴了。
还有,头发爱出油、面部油亮多疮、皮肤瘙痒出水疱、睡觉流口水、会阴部潮湿等,也是湿邪藏于体内的征兆。要正确养生祛湿最好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饮食养生。中医学认为,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为后天之本,当脾胃功能受损,则气血水谷精微不能正常运化升腾,停于体内则化生为湿浊。因此,脾胃功能的养护在祛湿方法中占有重要地位。饮食养生祛湿中,应少吃甜食,少食肥厚滋腻、辛辣刺激的食物,少喝酒。此类食物均会导致脾胃消化功能障碍,导致湿邪内生。此外,夏季不宜经常食用生冷冰品,尤其是刚刚从冰箱内取出的冷饮,极易导致胃肠功能紊乱。饮食宜清淡,多吃点健脾利水的食物,如山药、扁豆、薏苡仁、莲子、芡实等,既有健脾益气之功,还有利水化湿之效,对减少胃肠负担、促进胃肠功能恢复、促进新陈代谢亦有一定功效。冬瓜和西瓜也有清热生津利水排尿的作用,在湿热季节亦可适当服用。
芳香化湿。在潮湿的热带地区,人们喜欢各种香料,这正是利用芳香化湿的实例。芳香化湿是中医祛湿的重要治法,常用藿香、佩兰、紫苏叶、白豆蔻等。民间的藿香正气水、十滴水等即采用了此治法。在家中可种植茉莉花或栀子花,或用天然精油熏香,能起到祛除湿邪、清心提神的效果。
精神养生。规律的生活作息对改善湿热体质非常重要。睡眠不佳者多伴有舌苔厚腻,此乃湿气蕴蒸之象。睡个好觉则舌苔薄白,为湿热已祛,这说明良好的睡眠有祛湿清热的作用。湿热体质常见性情急躁易怒、紧张压抑,因此湿热体质的人应注意静养心神。因为静能生水清热,有助于脏腑气机舒畅运转。为了静养心神,一是可以经常练习深呼吸;二是多听悠扬舒缓的音乐;三是练习瑜伽、气功、太极拳,或者跳一些舒展的舞蹈。
起居养生。体内湿气的产生,除了脏腑功能失调外,很大部分和环境有关,潮湿闷热的环境常常容易导致湿气入侵体内。在日常起居中,应尽量避免在潮湿的环境中长期工作和居住,不要贪图凉爽打地铺,不要穿潮湿未干的衣物,沐浴后或运动出汗后要及时擦干身体、头发。湿热体质的人皮肤特别容易受到感染,最好穿天然纤维,如棉麻、丝绸等质地的衣物。
应多开窗通风除湿,使用空调时不宜温度过低,最好加用空调的除湿功能。
适量运动可以缓解压力,促进身体器官运作,有助于排湿解乏。运动锻炼时应注意舒展筋骨关节,增加身体的柔韧度,可进行太极、瑜伽、游泳、健步等舒缓的运动,锻炼强度以达到微微出汗为宜,锻炼时间建议选择清晨,以便阳气驱逐阴湿之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