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播素质良莠不齐、直播带货套路复杂、直播内容真假信息混杂……在互联网经济蓬勃发展的当下,直播经济也按下“快进键”,各行各业不同类型的主播涌入直播平台,不良现象随之产生,有损行业发展。
近日,国家广播电视总局、文化和旅游部联合印发《网络主播行为规范》(以下简称《规范》),以问题为导向,针对网络主播从业行为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为网络主播从业行为划定了红线。此后,换“马甲”的被封号主播、不具备专业知识的“科普知识”专家、直播销售假冒伪劣产品等备受诟病的直播乱象都将得到遏制。
直播多元渐成常态
近年来,万物皆可直播渐成常态。从网红到明星,从专业机构到个人,主播早已跨越职业边界,工作的背景越来越多元;从直播带货到直播培训,从才艺展示到经验分享,直播内容越来越丰富。只要一部手机,就可以随时随地开启“直播模式”。有关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12月,我国网络直播用户规模达7.03亿,网络主播账号累计过亿。
直播经济发展快速,但当前行业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在部分知识门槛较高的专业领域,由于对从业人员资质缺乏规范,更容易误导公众,甚至使公众蒙受损失。“在直播间上财经课程的老师,给学员投资理财指导,实际上没有任何财经课的任教资质,只是为了推销产品。”市民周琪琪在网上购买了财经小白的直播课程,没想到知识没学到,还花了冤枉钱。
在采访中,有不少市民表示在直播带货、直播课程中受过骗,掌握了话术的主播将“专业知识”说得头头是道。此类现象如果放任下去,将会造成“劣币驱逐良币”的后果,为直播经济健康发展带来隐患。
主播有了“必修功课”
针对在直播间中,部分自称是理财大师、法律专家、养生达人的主播,为吸引流量夸大其词、剑走偏锋的现象。《规范》对专业类主播的资质问题进行明确规定——对于需要较高专业水平的直播内容,主播应取得相应执业资质,并向直播平台进行执业资质报备,直播平台应对主播进行资质审核及备案。
人人都要遵守直播规则。《规范》还明确,网络主播是指通过互联网提供网络表演、视听节目服务的主播人员。业内人士指出,与互联网平台、演艺经纪公司、MCN机构或平台公会签订了演艺经纪合同的专职网络主播,向平台上传短视频的发声出镜人员、未加入任何经纪公司或平台公会的“野生”网络主播、“玩票”性质进行网络直播的普通素人等,都应当自觉遵守《规范》的有关要求。
近年来,多名网络主播因偷逃税款被税务机关追缴并处罚款,在直播纳税方面,《规范》要求网络主播如实申报收入,依法履行纳税义务。同时,列出了不得发布违反宪法所确定的基本原则及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等31种网络主播在提供网络表演和视听节目服务过程中不得出现的行为。还要求对问题性质严重、多次出现问题且屡教不改的网络主播,封禁账号,将相关网络主播纳入“黑名单”或“警示名单”,不允许以更换账号或更换平台等形式再度开播等。
激励主播尽显其才
当前,人社部已把互联网营销师列为新型职业,明确了其职业标准、职业准入门槛,网络直播悄然成为不少应届毕业生就业新选择、各行各业做推广的新形式。
今年,东方甄选直播间火了,同时也带火了董宇辉、林若顿、石明等主播,他们曾经是新东方英语教师,在直播中结合文化知识、生活经历,形成自己的直播风格,也带出了一种新型直播方式——“知识带货”,成为直播界“清流”,让不少直播间备受鼓舞。在今年火起来的还有刘畊宏直播间,在居家健身蔚然成风的当下,大家争先成为“刘畊宏女孩”,不少专业的健身直播间也应运而生,全民健身热情的高涨深受现代直播行业发展的滋养。
优质直播间带来生动的样本,规范出台也让主播更有底气。在采访中,不少从事职业主播、兼职主播的市民表示,直播行业没有因为部分乱象而“因噎废食”,行业规范的出台让他们更安心,这有助于各类主播尽显其才。“有优质的内容才能发展得长远,直播间的走红不是偶然,而是在市场和发展中寻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点的成果。”教育类主播薛雅宁告诉记者,“因为各种客观原因,直播正处于转型阵痛期,但是只要合法合规,坚持输出优质内容,我们直播间有信心做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