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郡出荔枝焉,每至季夏,其实乃熟,状甚环诡,味特甘滋,百果之中,无一可比。”这是唐代文学家张九龄所作《荔枝赋》(并序)里的句子。在他看来,荔枝味道甜美,百果之中没有能够与之媲美者。的确,荔枝在我国大名鼎鼎,且不说杜牧的“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但就北宋大文豪苏轼一句“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就足以让荔枝声名鹊起。
荔枝也叫“离枝”,最早见于西汉文学家司马相如所作《上林赋》,其中称“离支”。汉武帝时期的皇家园林上林苑中有“扶荔宫”,以种植南方的奇花异木著称,荔枝正是其中主角。荔枝之名的由来,根据成书于南北朝时期的《扶南记》的记载,“此木结实时,枝弱而蒂牢,不可摘取,必由刀斧劙取其枝,故以为名。劙与荔同”,按照明代医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的解释,“若离本枝,一日色变,三日味变,则离支之名,又或取此义也”。荔枝因果实美观、味道鲜美受到历代文人的追捧。东汉文学家王逸在《荔枝赋》中称赞荔枝说:“卓绝类而无俦,超众果而独贵。”苏轼在《四月十一日初食荔支》诗中说:“海山仙人绛罗襦,红纱中单白玉肤。不须更待妃子笑,风骨自是倾城姝。”不吝赞美之词。明代文学家丘浚在《咏荔枝》中感叹:“世间珍果更无加,玉雪肌肤罩绛纱。一种天然好滋味,可怜生处是天涯。”从中可以感受到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对于民间来说,荔枝结实众多,寓意多子多福,又因荔枝之“荔”和利同音,通常以荔枝指代得利多多、福气满满,可以说,荔枝是一种嘉实瑞果。
笔者收藏有一件清代乾隆时期的仿生瓷摆件(如图),便以荔枝为题材。它长22.5厘米,宽5.1厘米,高5.6厘米,看上去就像刚从古老的荔枝树上取下来的一截树枝,但它却是瓷质的。只见在一截干枯的木桩上,生出两枝青青的树枝,长着几片青青的叶子,结着三颗又大又红的荔枝。在树枝旁边,还趴着两只七星瓢虫,它们像是被荔枝的甜味吸引,准备爬过去吮吸荔枝的甘甜汁液。仿生瓷以模仿生活中的物品而得名。清代乾隆时期正是仿生瓷制作的高峰期,这些惟妙惟肖、栩栩如生的仿生瓷,点缀着我国的瓷器星空,使其璀璨无比、熠熠生辉。
如今,荔枝正进入它的黄金时期。通过现代运输储存技术,我国南方的新鲜荔枝被运往天南海北、千家万户的餐桌,它因而更加普及,也更加亲民。不仅如此,因荔枝和“励志”谐音,它也成为励志之果,今天的人们借以表达对自我的激励以及对亲友的鼓励。即便历经千难万险,我们也要像荔枝那样果实累累;即便身处困地险境,我们也要像荔枝那样火红耀眼、甘甜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