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暑后,暑气渐消,漳浦县湖西畲族乡后洞村村民蔡美霞的羊舍很是热闹,蔡美霞和丈夫陈龙乘正检查羊群,准备带着羊群到山坡上“用餐”。羊舍里两百多头黑山羊又肥又壮,陈美霞两口子看在眼里,满脸喜悦。
后洞村位于湖西畲族乡西北部,既是少数民族村,也是革命老区村。村子四面环山,总面积11平方公里。因为地理位置特殊,长期以来,村民们大都在山里种些庄稼或在外打零工,日子并不富裕。
2018年6月,村民蓝寿生当上后洞村党支部书记。如何挖出穷根,把准脉搏,开好“良方”,探索出一条适合村子的产业发展之路成了蓝寿生上任的首件大事。经过一段时间的考察摸底,蓝寿生把目光瞄准全村的1.6万亩山地、469亩耕地和1.6万亩的森林上。后洞村有这么丰富的林下牧草资源,何不用来养殖黑山羊呢?经过走访调查,蓝寿生摸清了养羊“家底”,了解了市场情况。
得益于后洞村丰富的林下牧草资源,再加上村两委的大力推广,黑山羊养殖开始在后洞村发展起来。蔡美霞就是受益者。以前,她在外务工,收入不多。为了照顾读书的孩子,她与丈夫回到村子,接过公公手头上散养的6只小山羊,开始走上饲养黑山羊的道路。“别看饲养小山羊简单,稍有不慎,小山羊就容易生病。”蔡美霞说。
放养黑山羊的时间一般是早上7点后,羊舍门一打开,羊群就出发到山坡“遛弯”、觅食,一直到下午6点后,蔡美霞才会把羊群赶回羊舍。蔡美霞与丈夫一边喂养黑山羊,一边细细观察黑山羊的生长情况,生怕小山羊有什么意外。经过几年的摸索,蔡美霞与丈夫俨然成为半个兽医,家里黑山羊也从最初的6只增加到现在的200多只。这些羊还卖到厦门、泉州等地,靠着养羊,蔡美霞一家一年能挣十几万元。
“回村养山羊,不但可以照顾孩子读书,还有不错的收入,真好!”蔡美霞满脸笑容。
除了黑山羊,近几年,后洞村也有不少人靠着养牛走上致富路。今年60岁的蓝龙金就是其中之一。他的孩子外出打工,自己和老伴年迈体衰,以前靠种些水稻来维持生计,生活困难。
2018年,村里帮他张罗,他养起了牛。当上“牛倌”后,蓝龙金每天早起将牛带到山上,细心呵护,不敢大意。虽然辛苦,但蓝龙金乐此不疲。为了养好牛,他观察牛的习性,常与同村的养殖户一起交流探讨,逐渐掌握了养牛的门道。
“靠天然放养,现在一只小牛养个两年,就可挣个七八千。前两年,我还翻新了自家的楼房。”蓝龙金一脸的自豪。如今,他不仅实现了致富的目标,成了后洞村第一批养牛大户,还在当地群众中起了示范带头作用,带动不少村民走上致富路。
现在,湖西畲族乡后洞村“一村(自然村)一品”林下经济特色产业已逐步形成,全村共养殖黑山羊1000多只,养殖黄牛270多头,全村人均年纯收入超2万元。
⊙林惠卿 林燕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