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9/08 < 上一版 返回首页
第12版:教育周刊

沈惠东:助力大学生参与家乡的事业

沈惠东带领孩子们做中秋主题的手工灯笼

今年是沈惠东第二次回家乡参加漳州的“扬帆计划”,因为去年表现优异,被评为了省扬帆之星暨引才志愿者。“连续三年,每个假期我都返乡实践,用自己所学知识为家乡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完成了大大小小将近一百场活动”

目前在华北电力大学就读的沈惠东一直热心家乡公益活动。早在2020年他就创建了“丹诏知行”大学生志愿服务队。“丹诏就是诏安,‘知行’取知行合一之意,我建立这个组织也是想联系本地的大学生,在返乡实践中让大学生与家乡互动,增进对家乡的了解,强化担当。”沈惠东介绍说,当时他从零起步,联络到了一群热爱家乡的大学生,每个假期都回来开展公益活动,虽面临过困难也想过要放弃,但他一直坚定“这是个有意义的事情”,坚持了下来。

今年,诏安县成立了青年志愿者协会,沈惠东被邀请担任副会长,“丹诏知行”也成为协会下一支优秀的志愿服务队。“有了组织赋能,我们一定能够茁壮成长。未来也会有更多的大学生加入我们,一届一届传承下去,乐观一点想,我们在家乡支教服务过的儿童,他们长大后也会有许多人成为我们,他们以后也会考上大学,走向社会,我们就会薪火相传。”对于未来,沈惠东有着美好的憧憬,“同时也希望能有更多的社会爱心人士关注到协会、关注到‘丹诏知行’,共同为家乡的公益事业做贡献。”

沈惠东学的专业是行政管理,在青协实习工作中充分运用到了所学的管理学、组织行为学、非营利组织管理等方面的知识。“我最为主要的工作是带领参加‘扬帆计划’的大学生开展公益活动,包括策划活动、联络合作单位、招募志愿者、执行活动、活动宣传等方面的工作。”

“压力即是动力。”沈惠东说,今年暑假,他与小伙伴们一起完成了大大小小将近一百场活动,其中包括“辰诏少儿公益课堂”“建设乡公益夏令营”“社区服务行动”等特色项目,让志愿服务在诏安县遍地开花。“基本上每天都有好几场活动同时进行。有时候感觉也挺累的,因为我是副会长,所以一切活动最终都会汇总到我这边,我这边一根针,下面许多条线,说实话还是感到有些吃力的,但是最终都克服了。”

让沈惠东印象最深刻的是在做“同风计划创城志愿服务”项目时,因天气炎热,刚开始参与人并不多,后面通过不断优化活动的体验,合理安排时间,加强消暑物资的提供,调整活动的执行方式,让原来枯燥的“扫大街”,变得快乐有趣,随着队伍越来越壮大,原计划开展21天的活动后面持续了一个月。

“会一直坚持做公益的初心”

作为领队,如何让团队迅速凝聚团结起来?“消除沟通的隔阂,把大家拧成一股绳。”沈惠东有着自己的一套方法,“通过召开见面会、集体座谈会、单独谈话等方式,有任何的问题都当面说开。告诉他们我们做的事情都是很有意义的,都是在支持家乡的公益事业,帮助到需要帮助的人,让温暖在心与心之间传递。”

整个暑假,沈惠东几乎连轴转,时常要加班到晚上十一二点才能回家,“不单我一个人,很多小伙伴都很认真负责,特别是在做活动的时候,哪怕是周末都会主动过来加班。”沈惠东说,对待工作绝不含糊,对待生活他们也打成一片,坚持趁着活动空档增加友谊,一起做饭、一起做游戏,一起想策划。“最让我感动的是,我们的关系从同事到朋友,现在就像是家人,微信名称也从‘2022暑期青协实习生’到‘相青相爱一家人’。”

对于诏安,沈惠东有着深厚的感情。“想到前几年脱贫攻坚让我感动的一句话:‘我们接受教育的目的,不是为了摆脱贫困的家乡,而是帮助家乡摆脱贫困。’只要诏安的青年有担当,诏安的未来不愁发展。”沈惠东说,诏安是个小县城,虽然这几年引才政策很好,但是如果要真的留住人才,本地优秀人才是一个切入口。“‘丹诏知行’是诏安县大学生的家,这个组织让他们有一种归属感,我也想借这个平台能够让更多大学生回到家乡参与实习,了解家乡并种下为家乡做贡献的‘种子’。虽然这个组织目前还无法参与到家乡的经济建设,但是我们参与到了精神文明建设,也相信‘丹诏知行’会吸引更多优秀的毕业生相约回乡工作。”

“做公益的过程进一步培养了我的社会责任感,我认为个人的职业规划要融入到国家命运和民族复兴当中来,要多为社会做贡献,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不管我以后从事什么工作,都会继续坚持这份公益的初心。”沈惠东说。

☉本报记者 陈晓云 文/供图

闽南日报数字报网址:www.zzxww.com 漳州新闻网网址:www.zznews.cn

广告热线:0596—2598333 订报及投诉:0596-2594000

闽南日报社技术部制作、维护 闽ICP备05032301号-2 闽南日报社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