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福州一名8岁男童在学校上课期间身体不适,10分钟内举手示意7次,就医后不幸身亡的消息,引发多方网友关注。唏嘘心痛之余,这起悲剧也当引起反思,让我们从中获得一些教育启示。
孰是孰非引热议
“学生守规矩是乖的表现,但有时候太守规矩会成为悲剧产生的根源,切莫让所谓的遵守纪律成为老师评价学生的标准。”
“曾经也是一名小学老师兼班主任,我就跟我的学生说过,有身体不舒服难受的情况,一定及时告诉老师。为人师者,必须要用耐心善心对待孩子。”
……
上述悲剧引发各方热议,不少有着类似经历的“同病相怜”之人,留言讲述自己的故事。其中,有吐槽老师无视自己在课堂上的身体不适、仍要求坚持上课的,也有回忆感恩老师曾经在自己身体不适时表现出的关心和给予的帮助。“我当年的中学老师是相当负责了。小时候老是流鼻血,有次上课又流鼻血了,老师立刻让同学带我去了医务室。”一位网友说道。
记者了解到,在我们身边也有许多有着类似经历的人。“上八年级时,我们班上有位同学,因为内急不敢告诉老师,最后实在憋不住跑出教室,但是来不及了,路上就发生极为尴尬的一幕……过不久,这位同学就转学了。当时应该是受这件事的影响。”漳州市民周小姐表示,“毕业后,我们几个同学和这个同学联系上了,大家聊到这事,那位同学已经释怀,但是在当时,确实因为这事改变了人生轨迹。”
“老师对环境安全信号是有等级划分的,在他们的‘信号’中,学生在课堂上举手这样的动作司空见惯,很容易被当成小事忽略。”一位家长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并发出提醒:“所以得让孩子知道,生命只有一次,处于危险处境时,要懂得放大‘信号’。”
“家长向老师追究法律责任,作为同行我是反对的。从我们个体的成长经历来说,带病坚持上学是一榜样,除非万不得已;工作后,带病坚持上班是一必须,除非无法坚持。”一位教师分析,很多时候,对于学生的病痛,教师是会帮助的,当然也因为个别学生有意无意的撒谎。看网上的视频,教师的处理值得商榷,但这不应成为承担法律责任的理由。希望这次事件,能成为当孩子在课堂上身体不适时,孩子应该怎么办,教师应该怎么处理的案例。
比规则教育更重要的是生命教育
如何防范此类悲剧的发生,成为最为关注的话题。对此,教育学博士、闽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院长助理、教授汪敏从规则教育与生命教育的角度,分享自己的看法:
汪敏认为,个体需要自由,群体需要秩序,规则由此诞生。但规则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实现“善治”,是“使生命与国家皆得安全”。我国宪法第33条明确规定“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所有违反该原则的规定,都自动无效。然而在现实中,某些学校、某些教师公然要求学生“上课期间不准喝水和上厕所”“下课不准到走廊或操场玩耍”,完全是本末倒置,忘了教育的初心。
这次事件中,为何年仅8岁的男孩在身体极度不适的情况下,只敢举手,却不敢打断老师的课堂?因为在孩子的认知里,不遵守某些规则的后果比身体不适的后果更难以承受。究竟是学校教育还是家庭教育使得孩子如此“听话”,以至于宁愿忍受痛苦,也不敢表达生命的本能诉求?恐难回溯求证。但以培养“听话”孩子为目的教育观,在学校、教师或是家长中,都拥有相当多的拥趸。
2014年,韩国“世越号”特大沉船事故中,476名游客中有296人遇难,其中大部分为中学生。据事后调查,遇难学生中的多数是因为听从了船长广播要求“原地等待”的命令,而失去了最佳逃生时机……旧事重提,绝不是批评受害的孩子“太听话”,而是为了说明无视生命本能诉求的“听话教育”危害甚大。
著名心理学者武志红在《为何家会伤人》一书里写道,“太听话的孩子最容易被动攻击”。乖巧、顺从、听话的孩子往往更容易得到老师和家长的青睐。但“听话教育”培养出忽视生命本能需求、一味迎合他人的孩子,成年后很难获得真正的幸福。
这次事件,无论责任在谁,相信当事各方,没有人希望看到这样不幸的结局。回顾整个事件的始末,确有许多“假如”值得反思:假如教师提前了解孩子的基础疾病,假如教师注意到孩子的异常并及时回应,假如教师没有拖课,假如孩子勇敢表达诉求,假如其他孩子发现异常并向老师报告……可惜,没有“假如”。我们能做的,是从“假如”中获得启示,以避免下一个悲剧的发生。
汪敏表示,了解学生、尊重学生、关爱学生,应成为一切教育活动的前提;在教育过程中,一切规则都应让位于生命尊严。如果能够做到这两点,师生关系会更融洽,家校关系会更和谐,很多问题都能“防患于未然”。
相关链接
这所学校这样做,家长很放心
挂号、取药、拿被子……从学校到医院,一位老师为突发身体不适的学生奔波焦急,并守护在急诊室内直至家长到来。这一幕就发生在近日,在我们身边。
2月16日下午,漳州市第一外国语学校吴同学上体育课时突发身体不适,面色苍白,伴有抽搐、翻白眼等症状,体育老师发现后当即通知校医务室校医和班主任张老师。医务室医生为学生做了初步检查,判断情况紧急,便立即拨打120急救电话。校医向急救医生说明了情况,张老师随车陪同吴同学前往医院并联系家长。由于在此之前,吴同学曾4次病发,张老师都留心记录并及时进行家校沟通。因此,张老师能向接诊医生细致交代吴同学的既往病史,协助医生快速判断病情和实施救治。在医生的诊治下,吴同学逐渐意识清醒,并能正常交流。待吴同学家长赶到,张老师将本次情况做了说明并安慰了家长。
漳州市第一外国语学校德育研究室主任张琼介绍,学生在校突发身体不适,我们均及时送医就诊。“我校全面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三全育人的工作体系,实施校级领导、教研组和处室、年级教师三级安全网格化管理,落实各岗位安全工作职责;建立每日校级领导带班、校行政值日、年班值日师、班级值班班长四级值日制度,建立医疗保障机制和医生值班制度,在年级办公室醒目位置粘贴校医电话,全体体育教师熟记校医联系方式,对突发事件做出快速反应,及时处理。”
既有好的处理制度和流程为孩子的快乐成长和身心健康护航,也有温情而持续的落实和付出。“因为孩子有基础疾病,张老师平日里经常和家长保持联系,持续关注这位同学的身体状况,同时也向班级同学和科任老师交代了此特殊情况,呼吁同学们对他多加关注,发现异常第一时间联系班主任和校医。”张琼说道。☉本报记者 邹美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