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2/23 < 上一版 下一版 > 返回首页
第05版:社会

拍下结婚60年来最正式的一张合照,两位老人感慨——

与子偕老不是愿望而是日常

杨开春、吴金葱夫妇在院子里莳弄花草 郑文典 摄

2月14日,一场主题为“爱情见证计划——耄耋之年的爱与浪漫”关爱老人的活动在芗城区芝山街道上墩社区居委会举行。“来,杨爷爷和吴奶奶你们靠近一点,一起看向镜头,笑一笑……”随着相机咔嚓一声,照片中两位带着灿烂笑容的老夫妻拍下了他们结婚60年来最正式的一张合照。看着照片中的彼此,两位老人笑得合不拢嘴。

时间从照片定格的瞬间拉回1963年。杨开春,22岁;吴金葱,18岁。在两家长辈的牵线下,同在上墩村的两人结下了这门亲事。“有记忆以来,我们就经常玩在一起,是朋友也像亲人。”吴金葱回忆说,她的养父母看中杨开春为人正直踏实,虽身材瘦小却勤劳肯干,认可是能托付终身的。“当初的思想很简单。父母喜欢,我也觉得挺好,就这样走到一起。”吴金葱认定这个男人,便是一辈子。

由于生长在农村,条件受限,杨开春和吴金葱没有读过一天书。他们大字不识,没有稳定工作,靠打零工维持生活。“当时环境差,生活苦。”杨开春向亲戚借了一间7平方米的瓦房,便在此简单结了婚。当年生的第一个孩子和隔三年后生的第二个孩子都夭折了。“后来又生了两女一男,艰难地抚养他们长大,经常是有上顿没下顿。”杨开春偶然了解到,从龙海石码载大米回村里来卖,一斤可挣3分钱的差价。“虽然不识字,但我很会算账,一趟最多可用自行车载100斤大米。一天最多来回3趟,可以赚9元。”不算不知道,一算吓一跳,要知道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人均月收入也就十多元钱。这么干下来,一个月能挣200多元。“这可是一笔巨款!”说干就干,杨开春一天往返两地花费9个小时,常常累得上气不接下气,但揣着血汗钱,他内心很满足,希望妻子儿女的生活能得到改善。

生活好了,男人的“小心思”难免会有。“这辈子,我们只拉扯过一次。那是某天他偷偷跑去打牌。我知道后气坏了,毕竟那时候挣钱很不容易,存了点钱,万一败光就完蛋了。”吴金葱说,因为这事,她忍不住对他动手,还说了难听话。自认理亏的杨开春默不作声。吴金葱不承想他居然听进去了,从此再没踏进过牌室。

省吃俭用,婚后第十年,杨开春和吴金葱如愿地在宅基地上盖起属于自己的一层房子。“盖房花了600元,这辈子第一次因为花钱而感到幸福和安定。我们终于有家了。”在这个小家里,大部分时间男主外女主内,他们做点小生意,养养猪,闲时挖田螺,种种菜,生活越过越好。房子也从一层盖到两层,进而三层。

相濡以沫共担当,光阴荏苒一甲子。如今,两位老人三世同堂,安享天伦。儿女们都有自己的事业,孙辈们知书达礼,读书的读书,工作的工作。“孩子们懂事孝顺,没有给我们添烦恼,把我们的衣食住行也都照顾得妥帖。”杨开春和吴金葱脸上洋溢着幸福。2021年,杨开春胃病住院一个月,曾一度下达病危通知书,所幸在三个子女的悉心照料下,脱离困厄,健康出院。去年年底,吴金葱因“大白肺”住院,也是依靠三个子女轮番上阵照料,才转危为安。

“选择就是永远。”谈起60年的婚姻秘诀,吴金葱笑着说,他们这辈人很纯粹,“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不是愿望而是日常,婚姻应该少埋怨、多谦让,少自私、多包容,少争论、多理解。“作为女人,她很不容易,为家庭奉献了全部,没有一句怨言。我亏欠她很多。”杨开春对自己的付出轻描淡写,念念不忘妻子的贤惠持家。两位老人就这样在柴米油盐的日常坚守中,演绎细水长流的爱情佳话。 ⊙本报记者 李 润

实 习 生 刘梓荣

闽南日报数字报网址:www.zzxww.com 漳州新闻网网址:www.zznews.cn

广告热线:0596—2598333 订报及投诉:0596-2594000

闽南日报社技术部制作、维护 闽ICP备05032301号-2 闽南日报社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