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有许多山以“岩”字命名,如云洞岩、七首岩、岱仙岩等等,“岩”并不单指山上的石头,还暗指山上的寺庙或道场等。闽南多丘陵、多石山,有着诸多天然的岩洞。古代,有些僧侣为寻求僻静,在山中岩洞苦读修行。于是,岩洞有了庙,“岩”逐渐指代庙。
龙文区蓝田镇三峰山上,就有这么一处岩洞——石室岩,曾是高僧龙裤国师修行的地方,寺庙建于明代后期,距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
“龙裤国师”出自万历皇帝?
石室岩的由来,与明代高僧龙裤国师有解不开的渊源……
龙裤国师何许人也?这位名僧法号樵云,明朝嘉靖年间生于漳州府一个叫霞州(今漳州台商投资区流传村)的地方。樵云幼时在漳州开元寺出家,他在三峰山上寻得一处岩洞,将此地作为栖身之所。数年间,他在此潜心修习。后来,他将该岩洞称为“闲云石室”,并在山上修建佛殿、僧舍,接纳十方僧俗,弘律传戒,开坛授徒,培养得戒僧才千余人,对明末福建佛教尤其是闽南佛教的复兴影响深远。
“龙裤国师”的由来与一则传说有关。据传,万历皇帝的母亲李太后去世后,托梦给皇帝,嘱咐他为自己礼请高僧,超度亡灵。通天监奏报,当今天下高僧出自闽地,于是皇帝下诏普请闽地高僧进宫做法。樵云为太后做法超度之后,万历皇帝看到,李太后立于云端说她得升天界,感谢圣僧的法力。皇帝大喜,想重谢樵云,但他没有接受,只是盯着皇帝的裤子。万历皇帝会意,便将裤子赐给樵云,并为他赐号“龙裤国师”。在漳州台商投资区流传村,现建有一座龙裤禅院,对外展示龙裤国师的生平事迹。2018年,《龙裤国师传说》被列入漳州市第七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巨石盖顶天然成室
相传,石室岩前竖立着的石塔,是龙裤国师从皇宫御花园带回来的。石塔名为“飞来塔”,塔上浮雕花纹精美,四面还刻有佛家铭文。塔边的高楼是国师殿,供奉龙裤国师。
国师殿两侧均修建了石头阶梯,通往山上大殿。沿着左侧阶梯上山,穿过楼门,左前方便是龙裤国师当年修行的石室。石室顶是一块刻着“斗牛”的巨石,下方是一天然岩洞,由石梁、石柱等构筑而成,门额上刻有“闲云石室”四个字。龙裤国师精谙戒律,佛学造诣极高。据说,黄道周、颜继祖、林欲楫、张瑞图等名士经常向他请教禅学佛法,还与他结为好友。闲云石室外的石柱上刻有两副对联,一为“绳其居士”颜继祖写下的“无树非台还是佛,枕流漱石即为禅”,另一副“云封片瓦乾坤古,月渡三峰世界清”则是东阁大学士“九皋居士”林釬留书。石室门顶前伸的梁上还刻着一副对联“常接清静界,聚归淡空亭”。
闲云石室里,四周墙壁修葺过,但顶部仍是天然的岩石,正中供奉着三宝佛、观音、地藏王等。右侧墙壁上有一扇门,门边挂着“弘一法师写经处 一九三八年 卓锡”的牌子。民国时期,弘一法师李叔同曾多次到访漳州。闽南高僧念西所撰《明漳州三峰闲云石室 龙裤国师传》,较为全面地记载了龙裤国师的传说,而为这本书作序的正是弘一法师。
自石室出,绕过大殿,便可见到一座石亭,名为“清莲亭”。亭子四周有不少石刻,如“鹫夹”“虎岳”“洗足”“龙桥”“灵隐”等等。亭正中有一块石碑,碑文记载了石室岩前主持比丘尼释满筹的生平和她广结众缘、雕刻佛像、修复石室、重整寺庙等贡献。边上有一座舍利塔,安放的正是比丘尼释满筹的舍利。
目前,石室岩大殿、祖堂、法华阁等正在重修,大殿后的圆通宝殿已经落成,供奉千手观音。整座石室岩依山而建,从空中俯瞰,建筑分布错落有致。虽然规模不算大,但胜在环境清幽,石头阶梯两侧、清莲亭附近以及大殿后山小道等,都可见玫瑰、茶花、三角梅、南洋杉、竹子、松树等各种花卉绿植。漫步山间,或许还能有意外之喜,在岩缝中发现盛放的不知名的野花,美得与众不同。
■本报记者 王怡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