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回大地,位于漳州市华安经济开发区的漳州市永良针纺机械有限公司,各个车间内工人忙碌有序,娴熟操作,一片热火朝天的生产景象。
作为永良针纺机械有限公司的研发经理、首席科技官的李俊聪正在厂区的技术中心进行新结构实验。过去一年,永良针纺机械有限公司新增5000种纺织机械配件。一个个新型纺织机械配件的背后,是李俊聪的研发团队对“现场工序、应用、精度、外观、功能性”方面的不懈创新。
李俊聪,华安县丰山镇人,大学读的是数控技术应用专业。因专业对口,他2009年开始每年寒暑假都会到永良针纺机械有限公司兼职。当时的企业厂区规模较小、订单数不多。他由普通的车间工人做起,从线切割开始,铣床、磨床、CNC加工中心、抛光等工序都做过。忙的时候,中午、晚上都守在机器旁。几年的学习积累为他的研发打下夯实基础。
李俊聪踏实肯学,大学毕业便正式入职永良针纺机械有限公司。因前期基础扎实,直接跟着台湾针织企业的老前辈学设计,李俊聪很快走上研发道路。“有次师傅请假,公司又需要电工,我就只能自己上。白天去上电工课,下课了再回来设计产品。经常忙到晚上十一二点,就这样连着半个月把电工证也考下来。”李俊聪回忆说。
针织设备行业迅速发展,然而行业内众多关键技术已被国内外主要企业掌握并多以专利的形式设立技术壁垒。目前我国大多数针织制造的企业自主开发能力有限,国产制针设备的科技含量较低,加工精度还满足不了高档针织的要求,与国外知名公司生产的针织产品有较大差距。
“公司客户将产品出口到孟加拉、埃及、南非等,受气温影响,再经作业机器摩擦,设备内部就会变形。在此之前国内从来没有遇到这种问题,所以我们就需要重新研发,做稳定性结构试验。”说起国内外技术上的差距,李俊聪表示“国外的纺织机械设备价格高,小企业根本吃不消。国内企业纺织机械自主研发是出路。研发,一个人是不行的,需要团队群策群力。”
研发人员都是个顶个的厉害,但他们却谦虚地说“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
“小到6毫米的零件,大到200多公斤的‘家伙’,永良样样能造。”这是企业应有的自信。这种自信源于技术实力。李俊聪跟他的团队成功研发出精度高达0.02毫米的零件。小小的针织机械配件,精度差距都是毫米级别。
从成立初期的租赁场地到入驻华安经济开发区,经过十多年的努力与沉淀,现在的永良针纺机械有限公司已是行业里新品研发与销售的领跑者。得益于龙头企业的“吸引效应”,该公司吸引了福建永宏、兴纺等兄弟企业相继入住华安经济开发区。针织机械产业园规划500亩、预计投资26亿元。一期项目不久前竣工,从图纸变成厂房。
只需换两个零配件,就能让一台大圆机生产两种不同尺寸的布,这是以往难以想象的事。
有客户在跟公司下订单时提了一句“想要30寸也想要34寸”,李俊聪就此展开结构性互换的研究实验,并成功研发“30、34可变可拆布”,申请获得专利《免拆变换高精密耐磨针织机三角》。
“以前受纺织设备限制,一台机器只能生产一种尺寸的布匹,现在一台机子再加几个配件即可达到过去两台机子的效果,而且更换配件,厂里普通维修工也可以做到。”李俊聪介绍研发成果优势。
“做研发,碰见瓶颈是常态。就拿当时做高精度中心组时候来说,中心组里面有个叫滑块的小配件,我们在选择材料上迷茫过。以前滑块做大圆机时都是粉末冶金压制品,虽然成品低、纯度高,但是用在我们设计的新结构上,就暴露出强度低、韧性差的问题,使用过程中会出现调整公差。”李俊聪说,团队先后试了不少方案:改用钢料加工,遇到精度差、热处理变形;改用航空铝合金,又遇到工艺问题。我们甚至想过用陶瓷……”
“做试验的时候,俊聪经常从早上8点一直待到晚上11点。我们会喊他休息一下,他就是死磕,抓紧时间要成功。”研发团队成员杨滨滨对李俊聪的工作态度打心底佩服。
反复失败,反复试验。遇上瓶颈期,李俊聪跟团队成员常在电脑前对着图纸,跟0.02、0.01毫米这种数字单位较劲。“中国人也可以创新技术,追上国外。”关于高精度针织机械的研究,李俊聪带领团队正一步步迈进。
李俊聪代表永良针纺机械有限公司在2019年7月荣获福建省创新创业大赛(漳州分赛区)暨2019年漳州市创新创业大赛三等奖;2022年8月荣获第十一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第十届福建创新创业大赛暨2022年漳州市创新创业大赛三等奖。
“出彩的作品永远是下一个。”李俊聪淡然地说。他会为实现愿望更加努力。 ☉陈蕾 文 黄建和 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