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第一版)然而,每天仅有两三位病人来就诊的“窘境”,倒逼着他走出诊疗室,下沉到社区,入户为居民提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我的手机号都是公开的,居民随时可以联系我。”林敏龙说。
凭借着热心周到的医疗卫生服务,林敏龙渐渐赢得了居民的认可,上门挂号求诊的病人多了起来。“医生也要突出服务导向,才能得到居民的认可和信任。”
“作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要转变过去坐等病人上门的观念,用好的服务把病人留在基层。”市卫健委基层卫生健康科科长林惠芳说。
除了家庭医生服务,近年来,东铺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积极探索社区医养结合新路径。今年,中心与一街之隔的聚芝林爱心养护院携手打造组团式服务模式,为养护院的老人提供更精准化的医疗服务。“做好医养结合服务,也是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发展的一个方向。”市卫健委老龄健康科科长黄建南认为,随着社区养老需求的日益增加,对社区医疗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第四步:打造一院一特色——
“盯准大医院的空白点,把特色专科做大”
根据居民医疗需求和本院技术专长,有针对性、差异化地发展特色专科,是东铺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诊量年年提高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每天上午8时不到,东铺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3楼中医馆前已有不少患者候诊。这几年,中心在积极发挥眼科、口腔科、骨伤科等“老字号”品牌科室优势的基础上,高标准建成面积300平方米的中医馆,并组建一支由12名中医骨干组成的中医技术队伍。目前,中医馆日平均服务达200人次,诊疗收入占全院收入的30%。
如今,每次有兄弟单位前来取经,戴丽彬总会建议他们发展中医科。“市民普遍对中医接受程度较高,发展中医科投入小、社会效益大。”戴丽彬认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要留住一名本科毕业的西医难度不小,但要留住一名中医相对容易。“有人才支撑,还怕中医科发展不起来?”
除了中医科等传统优势专科外,2011年,中心根据特殊家庭需求,成立了儿童康复科,填补了漳州市儿童神经康复学科的空白,也是我市首家被省、市残联授牌的“残疾儿童定点康复机构”。
回忆起儿童康复科创设经历,中心副主任、同时也是儿童康复科负责人的罗广博记忆犹新。“盯准大医院的空白点是关键。像儿童康复科这种小专科,大医院不重视,小诊所又做不了,非常适合成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发力的方向。”罗广博说,学科设立后,医生从2人发展到现在16人,且根据康复医学的发展,不断推出新的康复服务,接诊的患儿也越来越多,日均接收量从一开始的10多人,到如今的100余人。
“把基本医疗做强,把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做好,把特色专科做大。”戴丽彬说,中心在人员、设备方面实现资源流通共享,形成了综合科室、公共卫生服务和特色专科三者相辅相成发展的良性循环。目前,中心已成功创建省、市首批社区医院,获得全国“优质服务基层行”推荐单位、“全国示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第一批省级精品中医馆等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