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中央决定,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作为在全党开展的主题教育的重要内容。调查研究是我们党的传家宝,是做好各项工作的基本功。认真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调查研究的重要论述,感悟贯穿其中的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我们今天开展调查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启发意义。
站稳人民立场是调查研究的根本。人民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政治立场,人民利益是我们党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1989年7月19日清早6点多,时任福建宁德地委书记的习近平,带上草帽、毛巾、木棍,顶着烈日、冒着酷暑,在荆棘丛生、崎岖蜿蜒的山路上步行两个多小时到下党村,访贫问苦、听取汇报、现场办公,决定率先解决通乡公路、水电照明和办公场所这三大问题。晚上8点多回到寿宁县城,整整一天,往返一共14个小时。第二天一大早,习近平在寿宁县政府召集开会,和他同行的18个地直部门的干部与县直对应的18个单位的干部面对而坐,就寿宁县、下党乡的建设工作现场研究、现场拍板。习近平第二次到下党乡,是1989年7月26日陪同时任省长视察灾情、慰问灾民。第三次到下党是7年之后,即1996年8月7日,当时他是省委副书记,为下党乡解决了修路等问题。习近平何以能够做到这样?最根本的,是根植于其内心的人民情怀。他深深扎根人民,始终信仰人民,立志造福人民,心里装着人民,“把屁股端端地坐在老百姓的这一面”,真诚倾听群众呼声、真实反映群众愿望、真情关心群众疾苦,真正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
坚持实事求是是调查研究的核心。早在延安时期,毛泽东同志就强调“共产党员应该是实事求是的模范”“只有实事求是,才能完成确定的任务”“眼睛向下,是进行调查研究的根本态度”“开调查会是进行调查研究的基本形式”。党的十八大后的第二次外出考察调研,习近平总书记冒着零下十几摄氏度的严寒,去到地处太行山深处的全国扶贫开发重点县河北省阜平县。这次考察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提出的,目的是了解中国最贫困地方和群众的真实情况,对考察安排的要求非常明确,就是要确保在考察中见群众、听真话、摸实情,绝不允许弄虚作假。2012年12月29日下午3点从北京出发,30日下午1点多离开,20多个小时,往来奔波700多公里,走访两个贫困村,看望困难农户,召开两场座谈会,与村干部促膝相坐,共商加快脱贫致富之策。2021年9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年秋季学期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发表的重要讲话中提到了这次考察:“我提出精准扶贫战略,就是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党的十八大闭幕不久,我就到河北阜平县考察脱贫工作。党的十八大以来,我走遍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而且年年去、常常去,直接到贫困户看真贫、扶真贫,直接听取贫困地区干部群众意见,不断完善扶贫思路和扶贫举措,不断推进工作,带着感情去抓,带着践行宗旨的承诺去抓,最终在全党全国共同努力下打赢了脱贫攻坚战,贫困地区广大群众高兴了,老一辈革命家在九泉之下也会感到安慰。”脱贫攻坚为什么能取得重大胜利?最核心的,是外化于行的求实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坚持的精准方略是重要经验,精准方略的前提是情况精准。一个人的认识总是有限的,事物也总是发展的,要做到情况精准就要求我们必须坚持实事求是。
着重解决问题是调查研究的目的。调查不只是认识世界,而且要改造世界。调查研究要带有目的性,为什么要做调查研究?是为了解决问题而调查,不是为了调查而调查。习近平在福建工作时,针对福建是林业大省,广大林农却守着“金山银山”过穷日子的状况,解决产权归属不清等体制机制问题,推动实施了林权制度改革。经过综合考虑,他紧紧抓住“山要怎么分”“树要怎么砍”“钱从哪里来”“单家独户怎么办”这四个难题深入调研、反复论证,推出了有针对性的改革举措,形成了全国第一个省级林改文件。2008年中央十号文件全面吸收了福建林改经验,实实在在地解决了这一难题。一切结论产生于调查情况的末尾,而不是在它的先头。面对火热的社会生活,只是为了让别人知道我在调查研究,我在忘我工作,我在接触群众,导致调查研究的本来目的倒变成次要的、甚至可有可无的,是不可取的。怎么防止“被调研”?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调研中可以有“规定路线”,但还应有“自选动作”,看一些没有准备的地方,搞一些不打招呼、不作安排的随机性调研,力求准确、全面、深透地了解情况。党和国家事业如何不断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最重要的,是不断解决问题的能力。调查就像“十月怀胎”,解决问题就像“一朝分娩”。不搞做指示多、虚心求教少的“钦差”式调研、报喜不报忧的“盆景”式调研、浅尝辄止的“蜻蜓点水”式调研,调而不研、回避落实的“脱节”式调研,到工作成绩突出的地方调研多、到情况复杂和矛盾突出的地方调研少的“嫌贫爱富”式调研等,目的明确、调研难点、认真总结、切实解决,定能水到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