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山县素有“东方夏威夷”美誉,海洋产业占全县生产总值65%左右。绵长的海岸线,赋予了东山迷人的海滨气息。如何以检察履职助力东山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赋能乡村振兴?这个命题东山县检察院一直在思索,也持续在实践。
近年来,东山县检察院立足检察职能,依法能动履职保护东山海洋生态,致力于蓝碳司法,建立多处海洋碳汇工作示范点。探索“蓝碳司法”向“蓝碳经济”跨越,将保护海洋生态融入乡村经济发展,助力乡村振兴发展大局。
创新机制建设,构建生态保护体系。东山县检察院创新“五长”机制(河长、林长、湾长、田长+检察长),构建“四海一家”(“海洋生态检察+海洋渔业执法、海事执法、海警执法”)蓝碳司法保护机制,形成生态环境保护联防联控联治体系。同时,引入高校科研力量、民间公益组织、学生环保社团“三个盟友”机制,围绕司法保护、科研支撑、生态修复等方面,巩固乡村生态立体保护网。
引入专家智库,实现碳汇专业测算。东山县检察院同闽南师范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签署《蓝碳司法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书》,聘请生物科学方面专业人士为“公益诉讼技术官”,参与蓝碳司法中的受损生态修复规划、生态损失专业评估、蓝碳经济转化等相关协同治理工作。今年4月,该院针对3家企业超标排放污染水造成生态环境损害情况,与相关部门开展磋商。由“公益诉讼技术官”对生态环境损害情况进行评估。经磋商,涉案企业主动承担生态环境修复金共计10.5万元用于异地种植红树林,对受损生态环境进行修复。
探索渔业碳汇,推动乡村产业振兴。东山县检察院以东山县前楼镇下西坑村为试点,建立“蓝碳司法助力乡村振兴下西坑示范基地”。根据测算,其年度碳汇能力为16772.41吨,碳汇金额为94.61万元。2023年6月,一起危害濒危野生动物案当事人签订碳汇认购协议书,自愿认购下西坑海洋碳汇1860吨,共计10.5万元。这成为全国首个海洋碳汇现场实地认购案例,同时也是漳州市首个蓝碳司法助力乡村振兴的实践。后续,该笔资金将用于下西坑村生态保护和民生工程,实现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资金、资金变资源的本地经济良性循环。
强化司法保护,筑牢乡村法治屏障。东山县检察院以“五长”“四海一家”等机制为抓手,2021年以来,办理破坏海洋生态环境违法犯罪共计74件97人。该院积极探索“生态检察+碳汇认购”替代性修复方式,在对涉案当事人的违法行为进行刑事处罚的前提下,引导涉案当事人履行生态修复义务,对认罪认罚者从宽处理。在引入更多生态修复金参与乡村生态修复的同时,保障涉案村民及当地企业的正常生产生活。
2021年以来,东山县检察院受理审查起诉非法捕捞11件15人,非法收购珍贵、濒危野生动物3件5人,非法采矿15件34人。涉案当事人共计缴纳生态修复金42.566万元、购买碳汇4634.72吨,有效打击了涉海洋生态犯罪,为海洋生态环境构筑有力司法屏障。⊙本报记者 王琳雅
通讯员 杨细芬 高宁 林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