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9/20 < 上一版 返回首页
第12版:理论与实践

把握五个突出特性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漳州市委党校 郑皓怡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以立足中国、纵观古今、放眼世界的宏阔视野,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战略高度,着眼于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立足于赓续中华文脉、建设现代文明,全面系统深入阐述了中华文化传承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必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五个突出特性共同构成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气韵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与和平性的重要论述,这五个突出特性互相联系、互相影响,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气韵。如何正确认识和准确理解中华文明的五个方面的突出特性,决定着我们以何种眼光看待中华民族的历史与未来,对于当前坚持和增强中华文明主体性,强化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一是连续性。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连续性是中华文明区别于世界其他文明最显著的特征之一,决定了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必须立足于自身国情,坚定不移走自己的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必然走自己的路”“如果不从源远流长的历史连续性来认识中国,就不可能理解古代中国,也不可能理解现代中国,更不可能理解未来中国”。这不仅准确指出了中华文明相较于世界其他文明体从未中断的独有的连续性,也深刻揭示了中华文明面向未来、绵延不断的蓬勃生命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治国理政的丰富资源,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深厚底蕴,极大地涵育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二是创新性。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创新性。创新性是中华文明的内在基因,决定了中华民族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进取精神,决定了中华民族不惧新挑战、勇于接受新事物的无畏品格。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守正创新,坚持“两个结合”,开创了一条不同于西方现代化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也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三是统一性。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统一性。统一性是中华文明的内在规定,决定了国家统一永远是中国核心利益的核心,决定了一个坚强统一的国家是各族人民的命运所系。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天下一统”“天下归一”“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等内在规定不断涵育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形成最大公约数、画出最大同心圆,才能不断凝聚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现民族复兴的磅礴力量。四是包容性。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包容性。中华文明突出的包容性,决定了中国式现代化要靠各民族同心同向,更要坚持兼收并蓄,积极主动地学习借鉴世界一切优秀文明成果。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有容乃大”“和而不同”等伦理特质不断涵育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使中国式现代化在包容四海中汇聚百川之力,在兼收并蓄中交流、互鉴、发展。五是和平性。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和平性。和平性是中华文明的价值取向,决定了中国始终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决定了中国不断追求文明交流互鉴,而不搞文化霸权。中国式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既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也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天下大同”“协和万邦”“亲仁善邻”“以和为贵”“强不执弱,富不侮贫”等价值取向不断涵育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才能使中国式现代化始终坚持“美美与共,天下大同”,与世界各国人民一道共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新时代的文化使命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一种不同于资本主义现代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文明,它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必然产物。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不仅是中华文明的现代形态,也是现代文明的中国形态,更是人类文明的新形态。在新的起点上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这是新的文化使命。要完成这样的使命,必须首先了解中国、了解中国文化、中华文明,要深刻把握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坚定文化自信,坚持走自己的路,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实践和当代实践,用中国道理总结好中国经验,把中国经验提升为中国理论,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要守正创新,固本开新,正确处理好继承和创造性发展的关系,重点做好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要秉持开放包容,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外来文化本土化,不断培育和创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让中华文明在兼收并蓄中历久弥新,在包容借鉴中绵延传承。未来之中国,必将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拥抱世界、以更有活力的文明成就贡献世界。

闽南日报数字报网址:www.zzxww.com 漳州新闻网网址:www.zznews.cn

广告热线:0596—2598333 订报及投诉:0596-2594000

闽南日报社技术部制作、维护 闽ICP备05032301号-2 闽南日报社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