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1/05 < 上一版 下一版 > 返回首页
第06版:教育周刊

漳州中小学通过多元化、多层次、立体化的课程,探究跨学科融合—

让劳动教育落地生花

龙海四中学生自制有机肥料用于学农基地果蔬施肥

南滨学校同学们分享手工作品

学生对鸡蛋进行彩绘

☉本报记者 苏水梅 文/供图

在全面落实“双减”政策的背景下,跨学科融合教育成为当前教育的亮点。2022年教育部印发《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将劳动从原来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完全独立出来,并发布《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劳动课正式成为中小学的一门独立课程后,漳州中小学通过更加多元化、多层次、立体化的课程,探究学科融合沉浸式体验,聚焦学生的劳动素养,增强学生的劳动意识,提升学生的劳动能力,促进学校劳动实践教育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劳动+生物

巧用厨余制有机肥料

2023年12月25日下午4时许,在龙海四中学农基地的菜园里,生物老师林锦川和陈丽鹏带领同学们,学习利用废果蔬皮和菜叶制作有机肥,对植物进行追肥的劳动实践课。

此前,林锦川老师给学生们专门上了一节肥料基础知识课。通过学习,学生们初步了解了一些肥料知识,如主肥氮、磷、钾,微肥钙、硼、锌,有机肥和化学肥料,单一肥料和复合肥料等等。学生们了解到化学肥料虽然肥效高见效快,但容易使土壤板结;有机肥料能涵养土壤,不但利于园地的生态恢复,而且利于作物生长。“造肥的原料来源很广,我用的发酵剂是醋,醋和果皮产生了化学反应,果皮颜色和气味都会发生变化。稀释后,它就是很好的肥料水,也可以杀掉土壤里的部分病菌和虫卵,还不会伤害到土壤。”龙海四中九年(2)班周海逸带着自制的有机肥料,和同学们一起给学农基地的菜施肥。看着长势很好的各种蔬菜,大家憧憬着丰收的喜悦。

陈丽鹏老师一直鼓励学生们自制有机肥料,尤其是“不臭的有机肥料”。为了自制肥料,同学们认真学习了发酵制肥知识,知道了有机物经过细菌的发酵变为优质肥料的一些道理,熟悉了自制肥料的步骤和注意事项,如准备材料、混合比例、发酵时间、施用方法等。同学们从家里收集各种果皮来沤肥, 香蕉皮是一种很好的钾肥原料,橘子皮防臭的效果也很好,鸡蛋壳是一种优质的钙肥、磷肥原料,林思言说,同学们收集了一些鸡蛋壳,然后晒干拍碎,制作钙肥。生物老师说拔除的杂草也可以是沤肥的原料。不少同学在自己家里利用厨余垃圾制作肥料,带到学校进行交流展示,再到劳动基地来施用。

“果皮是非常好的有机肥料,它含有丰富的钾和磷等营养物质,可以有效补充植物的养分,保护环境。”林锦川表示,同学们在制作果皮肥料水的过程中,不仅可以学习到肥料的制作方法,还能从中感受绿色环保理念,了解更多关于大自然的奥秘。“这节劳动课不仅能变废为宝,积攒肥料,也减少了垃圾排放,清洁了环境,使学生在实践中增长知识、提升劳动素养,可谓一举多得。”

劳动+美术

探索蛋壳的N种玩法

“选择一枚完整的鸡蛋作为绘画对象,使用彩色画笔,以你喜欢的图案或主题进行蛋壳彩绘。”漳州南太武实验小学美术老师陈惠玲给学生布置了一次前置性作业,请同学们收集蛋壳制作乐器,通过创意设计给一枚鸡蛋彩绘,通过鸡蛋烹饪一道美食,以跨学科的方式,将劳动与音乐、美术、科学、综合实践等学科相结合,以“蛋壳的多彩世界”为主题,先通过“蛋壳乐音,我来造”,收集蛋壳,制作乐器,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再通过“蛋生梦想,来彩绘”以及“巧手煮蛋,创佳肴”这两个项目,培养学生劳动意识和必备的劳动能力,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结合科学,设计了“蛋壳奥秘,来探索”引导学生认识蛋壳的结构、特点。最后通过“蛋壳艺术,再创造”鼓励学生利用其他废旧物品进行艺术创作,学会废物再利用。

随着彩笔的飞舞,各种颜色的线条在鸡蛋上来来去去,一个个丰富的图案爬上了每个鸡蛋。学生们热情主动参与其中,初步形成了追求创新的劳动精神。“我体会到了劳动带来的无穷趣味。”六年(4)班朱杨韬说,创作需要细心和耐心,很开心经过一番精心雕琢,自己的蛋壳变成了很好看的样子。和朱杨韬一样感到兴奋的还有蓝哲勇,他表示,自己很喜欢学校的生物园和学生劳动技能大赛,还有闽南传统文化舞龙,劳动课的内容丰富多彩,可以学到许多传统文化知识,很有收获。

为进一步推动劳动教育与学科的融合发展,让学生树立劳动意识,培养创新精神,锻炼实践能力,学校的老师也积极探索极具特色的“学科+”劳动教育融合新课程,带领学生在劳动中去感受生活之美。陈惠玲老师表示,通过跨学科进行劳动教育,有效地整合了学科资源,培养学生跨学科知识的迁移和应用,学生不仅知道鸡蛋可以制作佳肴,还可以从蛋壳中获得启发,设计出薄壳结构的安全帽和灯泡,广泛应用于生活中。“融合课程的开展,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提升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有助于学生多元智能的开发,达到践行‘美的教育’的目的,把劳动课程与其他学科深度融合,更是达到了‘以劳增智’的效果。”

劳动+德育

创意手工倡导绿色低碳

饮料瓶、快递盒、一次性物品……你是否觉得毫无用处,全都丢进了垃圾桶呢?然而这些东西在漳州开发区南滨学校孩子们的眼里可都是宝贝。为提倡低碳环保的生活习惯,普及垃圾分类知识,宣传环保理念,学校德育处围绕劳动课程开展教研活动,引导各班积极参与实践。

各班级班主任、品德课老师、科学老师对学生进行精准指导,有的班级以主题班会讨论的形式,有的以亲子互动的形式,有的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创作。“同学们用收集到的废旧材料,经过一番劳动,创作出一件件精巧的手工作品。”漳州开发区南滨学校德育处陈玉老师告诉记者,学校开展以“绿色低碳,变废为宝”为主题的闲置物品改造手工小物件的活动,深受学生喜欢。大家在劳动中勤动手、勤动脑,收获成功的喜悦。

三年(2)班的江哲葳同学用空瓶子、小竹棍、橡皮筋等制作成一辆“皮筋转轮小车”和一个机灵可爱的瓶子机器人;四年(4)班的黄芯彤用小的塑料圆桶和小的圆柱形纸筒做成漂亮的“双拼笔筒”;同样来自四年(4)班的万奕辰把水果包装膜套在一个矿泉水瓶外,做成一个“菠萝收纳筒”;一年(2)班的邓沛熹同学用硬纸板、胶布和剪刀做成了“会发光的小灯罩”。同学们的作品琳琅满目,创意十足,孩子们用一双双巧手制作精美物品,让许多废旧品重新焕发生机,变废为宝。

一件件手工作品见证了孩子们的奇思妙想,为美丽的校园增添了一份灵动。该校德育处陈玉表示,希望同学们可以通过创意劳动课程,从小树立“绿色、低碳、环保”的生活理念,积极参与手工制作,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让环境更加美好。

闽南日报数字报网址:www.zzxww.com 漳州新闻网网址:www.zznews.cn

广告热线:0596—2598333 订报及投诉:0596-2594000

闽南日报社技术部制作、维护 闽ICP备05032301号-2 闽南日报社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