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厦大附中 七年(1)班 邹 佟
你要写中国,不可只书写中国二字,你要写世界版图上令人自豪的“红鸡独立”;你要写灯火百家,新生“种子”的抽枝展芽;你要写尧舜禹充满神奇色彩的远古传说与代代相传的口头乐趣……我想你更要写中国泱泱五千年的文明,凝聚中国人民智慧的结晶——中华传统文化。
戳开记忆的纸窗,歌仔戏要数记忆最为深刻的传统文化了。我的阿嫲可是歌仔戏的忠实戏迷,村子里头每年都会举办两三次这种大型活动,我在阿嫲的带动下,是个从不缺席的观众。听阿嫲说这戏是演给天公看的,天公就在附近装潢妙丽的庙里,以神秘的微笑面对众生呢!再回头来看戏台子,台面有一人高,用木板铺成,台底铁柱、棍棒纵横交错,十分牢固。唱戏的人在台上崭露头角,戏台上桌椅或是小酒壶、小手帕等都会早早摆好。
戏一般在晚上7点开演,6点多吃过饭便会早早抬上小板凳,在戏台前占位子。吃着花生、硬糖,等待良久,属实是“未见其人,先闻其声”——虽没有西方乐器的雄浑气魄,却另有一番滋味;如大雨倾盆时,雨滴急骤敲打在屋檐盖上;如米粒盘内筛沙,米沙“沙沙”滚动,又如用指甲盖儿快速敲击不锈钢盆底,清脆又响亮,最后用锣敲响“啪”,恍如惊雷落地,一场好戏即将诞生世间。这又像是指令符,令在场的乡亲停止了寒暄闲聊,也不问此戏的源头,目光紧盯在未拉开帷幕里的那一丝光亮,像个乖巧等糖吃的孩子,头稍仰,夹在双腿间的手攥着,等待着。
帷幕缓缓敞开,戏台上深红浅绿“粉墨登场”,不仅脸面上浓妆淡抹,戏服也是五彩斑斓,还有粉蝶双戏,牡丹花亭,由浅入深,绣在轻薄缕衣上。轻轻一挥手臂,衣绸如云彩飞散,万丛花蝶齐展翅,带来甜丝丝的芳香。如此艳丽娇媚的衣装是要搭配上头饰的,我也最喜欢头饰。印象里金珠错落,在灯光的照射下,闪耀着璀璨金辉。银丝垂在耳边,晃晃悠悠,注意力也都定格于多变的装饰。唱戏的人有时还会像变戏法般从脑上忽地拔出一支金钗,看起来尖锐又野艳,常用在戏中坏女人的身上,做完“不仁不义”之事后,又轻蔑尖笑,忽地插回去。
戏台上,“咿咿呀呀”地唱戏,时而拖长调,时而尖声细气,我充其量算半个观众,专注于神态动作,忽略戏剧的内容。台上的表演可谓是台下十年功的体现,既要注重唱戏腔,又要注重动作配合。在台面上如鱼贯水地灵活走动,有踏小碎花步的,有迈大跨步的,也都分别对应不同的手势,表现出的人物形象也各有不同:驰骋沙场的穆桂英挂帅,散发着女中豪杰的英雄气概;五娘于楼中果断扔下荔枝和手帕,痴情追求封建礼教外的爱情;梁祝双双奔赴,却又受重重阻挠,深情爱恋化作美丽双蝶……忠孝仁义、生死别离、爱情悲剧等通通在歌仔戏里展现,我也受其感染,常在闲暇时刻哼起如歌如泣的“我身骑白马啊,走三关,改换素衣啊回中原……”念着看着迷着,夜不知不觉深得发黑,12点多的戏台前依旧热闹万分,是热爱支撑困倦。
写下这些文字,歌仔戏仍在各地唱响,在世界闪耀光辉,在中国人心中焕发着自信的光芒。信念不息,照耀华夏每一寸土地,每一方水土,是火炬,是支柱,永远生生不息地向光成长!心室内久久回荡:“放下西凉无人管,我一心只想王宝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