栉风沐雨,硕果盈枝。透过发展改革之为,窥见高质量发展漳州之变。
过去的一年,是漳州市挥起如椽大笔描绘新时代新发展精彩蓝图的一年。2023年,GDP、固定资产投资、服务业增加值、建安投资等4项指标,增速居全省第二;规模以上其他营利性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速居全省第三;省重点项目投资完成率116.2%,居全省第三,连续两季度获全省项目工作综合考评第三名;推动10个项目纳入2023年央企合作推进签约,总投资290.4亿元,项目数和投资额均居全省第一;31个重大招商项目纳入全省重大招商项目储备库,项目数居全省第二;27个项目入选省数字经济重点项目,项目数居全省第二;争取预算内投资补助资金8.08亿元,同比增长10%;两批次增发国债48.2亿元,均居全省第一;推动漳汕高铁、漳州核电等22个项目列入国家重大用地项目清单,项目数居全省第一。漳州高质量发展之路越走越宽广。
过去的一年,亦是漳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以下简称“市发改委”)激流扬帆、奋楫前行的一年。全市发改系统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认真落实省委“深学争优、敢为争先、实干争效”行动部署,扎实开展主题教育,深化干部作风“五不”问题专项整治,牵头推进“产业发展项目建设提升年”活动和“七比一看”竞赛,全力服务现代化滨海城市建设,助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抓谋划 促改革
为高质量发展“描图绘景”
发展改革工作事关一个地区一个区域发展大局,发展改革系统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部门,能否做好全局性、前瞻性问题的研究,对推动地方经济发展至关重要。2023年,市发改委抓运行分析、抓改革创新,主要指标持续向好,发展活力持续释放,为漳州高质量发展“描图绘景”。
强化竞赛比拼。研究制定《漳州市2023年“产业发展项目建设提升年”活动实施方案》,牵头组织推进全市“七比一看”竞赛,持续营造抓发展、争先行的浓厚氛围。强化监测分析。坚持每月召开经济运行分析会,跟踪监测主要经济指标及GDP21项支撑指标运行情况,推动主要经济指标提速、提质、提效。强化政策执行。牵头制定巩固拓展经济向好势头一揽子“42条”、民营经济“18条”等政策,推行免申即享、即申即享,兑现服务业发展奖励资金1174.125万元、惠及企业135家(次)。2023年新增新上服务业企业148家,规上营利性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长17.4%,增幅居全省第三。有力稳定市场预期。强化调查研究。牵头开展漳州市“十四五”规划《纲要》中期评估;形成《厦门湾南岸和泛东山湾区域发展规划研究》《壮大漳州县域经济研究》等战略性研究成果,为市委、市政府决策提供参考。
一年来,市发改委统筹推进经济体制和社会体制改革工作,努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
营商环境不断优化。推出市级优化营商环境工作典型经验做法63个,省级典型8个;率先在全省建成市级数字化营商环境督导平台;成功创建全国第四批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区,2023年12月漳州市城市信用状况监测排名位居全国地级市序列第九,跻身全国前十;获评2022年度全省优化营商环境工作表现突出集体;“双公示”评估工作四个季度均位居全省前三。体制改革加快推进。推进高频政务服务事项入驻“e政务”自助服务一体机,2023年共办件64.8万件,实现“一机融合、一站通办、统一管理”。印发《关于进一步做好市场准入隐性壁垒破除工作的通知》,排查、处置市场准入隐性壁垒20例,其中入选国家级典型案例1个,入选省级典型案例4个。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研究制定《关于进一步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跟踪推动17份民营经济支持政策出台,加快构建民营经济“1+N”政策体系。积极争取制造业中长期贷款,46个项目获国家审核通过,贷款总需求427.4亿元;已签约14个项目,签约额94.6亿元,累计投放贷款总额71.1亿元。
抓项目 扩产业
为高质量发展“蓄势赋能”
投资是拉动GDP的“三驾马车”之一。项目建设、产业发展,是支撑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
在龙江大地项目建设现场,大干快干的奋进热潮涌动。中沙古雷乙烯前期工程、云霄抽蓄上下库、漳浦六鳌海上风电场二期等项目开工建设,联盛林浆纸一体化一期、北电南送特高压输变电工程等项目投产投用,漳州核电1号机组转入设备调试阶段……一批批重点项目、产业推进有力有序。
抓项目建设,有效投资持续扩大。项目策划有力。依托市、县两级“前期办”,策划实施中菲经贸创新发展示范园区(诏安片区)、圆山健身步道等一批重点项目,完善项目全过程闭环管理2.0平台,累计储备项目超5000个、总投资超4.66万亿元。项目推进有序。178个省级重点项目、876个市级重点项目,分别超序时进度14.8个百分点(市重点)、13个百分点(178个省重点)。我市荣获第二、三季度全省项目工作正向激励综合考评第三名,共获得1000万元重大项目前期工作经费奖励。项目保障有效。争取预算内资金8.1亿元,两批次发行专项债券132.6亿元,盘活存量资产项目44个、预计盘活资金146.2亿元,推动漳汕高铁、漳州核电等22个项目列入国家重大用地项目清单、项目数居全省第一。
抓重点产业,发展动能持续增强。石油化工方面。推进一批高端中下游石化项目落户古雷,成立古雷炼化一体化二期服务小组,全力跟踪服务项目加快落地。
新能源方面。在全省率先成立清洁能源产业发展促进会,签约引进东方电气叶片、中船风电产业园等一批项目;云霄县获批全国首批农村能源革命试点县(全省唯一),漳浦六鳌海上风电场二期项目风力发电机组重大部件入选全国第三批能源领域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项目)名单。推动引进一道新能源光伏组件、电池片,太阳海缆等光伏产业链配套项目,11个集中式光伏电站建设项目获批,总装机规模252万千瓦、占全省47.3%。新能源预计完成产值141.2亿元、增长39.5%,增速居9个工业产业第一。
数字服务方面。第六届数字峰会签约引进项目95个、总投资444亿元,其中集中签约项目6个(总投资29.5亿元),签约数量位居全省第三。漳州视瑞特等27个项目入选省数字经济重点项目(项目数居全省第二)、总投资187.3亿元。培育形成省级“独角兽”、未来“独角兽”、“瞪羚”创新企业17家。“AI+市域社会治理”“智慧渔业指挥调度预警”2个案例入选2023年度全省公共数据应用优秀案例。2023年数字服务产业完成产值533亿元,增长24%。
海洋经济方面。实施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推进市级海洋经济重点项目190个、总投资3293.7亿元。其中,65个项目(总投资2348.4亿元)列入省海洋经济重大项目库,项目数及总投资额均居全省第一。
抓融合 惠民生
为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
以干为要,互通互融。漳州如何奏响区域发展“协奏曲”?跳出“一域”着眼“全局”,市发改委全力为区域协调发展这盘大棋担当作为、贡献力量。
区域协同加快推进。加快落实《厦门市海沧区—漳州台商投资区加快融合发展打造区域协同发展先行示范区的实施方案》,推动漳州台商投资区与厦门海沧区在产业、民生、基础设施等各领域融合发展。实施闽西南重大协作项目40个、总投资3227.2亿元,累计完成投资310亿元、超序时进度54.3个百分点。
对口支援扎实推进。累计拨付计划内援疆、援藏项目资金4706万元、工作经费425万元,有力保障7个援藏项目、10个援疆项目建设。推动古雷开发区与新疆准东经济技术开发区建立帮扶共建机制。
漳台融合有序推进。跟踪推动34个主要涉台园区基础设施项目(总投资499亿元)和25个重点台资项目(总投资107亿元),分别累计完成投资114.1亿元、54.7亿元,超序时进度14.3个、14.4个百分点。
以干为要,以民为本。市发改委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筑牢粮食安全底线,坚持多措并举,加强价格监测,保供稳价惠及民生。粮食保障方面,持续深化粮食购销领域腐败问题专项整治,绿色储粮全省领先,粮食应急保障体系日趋完善,粮食安全基础更加牢固。市、县级落实储备粮35万吨以上,满足我市购粮人口6个月需求量。漳州粮食产业园6家入驻企业建设进展顺利、9个现代化粮库建设加速推进,市级岱山粮库入选“全国绿色储粮标准化试点单位”。能源保障方面,推动漳州LNG接收站1-2号罐、LNG联络线工程建成待投产,推进浦南门站和国家管网漳州分输站接驳,引入中石油气源,加快构建多气源供气格局。价格管理方面,市辖区CPI预计与年初持平。及时启动价格临时补贴机制,累计发放补贴625.5万元,惠及全市16万困难群众。进一步优化漳州市中心城区机动车停放服务收费标准。
征程万里风正劲,重任千钧再奋蹄。新的一年,市发改委将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紧密结合漳州实际,强化担当、抢抓机遇、开拓进取,为我市持续激发经济发展活力动力,加快建设现代化滨海城市,打造全省高质量发展新的重要增长极,作出发改系统应有的贡献。
⊙本报记者 李立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