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2/27 < 上一版 下一版 > 返回首页
第03版:专版

巾帼扬帆 新征程 不负芳华向未来

漳州市妇女第十七次代表大会以来工作综述

全国妇联表彰的先进集体和个人

“花样漳州·家家幸福安康”—悦读·家@万家漳州地区展示活动在漳州东南花都酒店举行

“漳州市巾帼学院”揭牌

春蕾安全员实地走访

海峡儿童联谊交流基地——天福集团

漳州市“好厝边”巾帼志愿服务助力乡村振兴主题活动

五年奋进路,筑梦谱华章。漳州市妇女第十七次代表大会以来,在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下,在各单位部门积极配合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市妇联团结引领广大妇女,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与时代同呼吸、与漳州共发展,用心用情用力促进妇女全面发展、儿童健康成长、家庭幸福安康,把“巾帼力量”深深镌刻在龙江大地上。

2019年以来,漳州市实验小学党委书记兰臻等17人和漳州市人民检察院未检“水仙花”团队、芗城区妇联、东山县妇联等31个集体获得全国妇联表彰、命名;“春蕾安全员”困境儿童保护机制获得全国妇联主要领导的批示肯定,在全省推广,并获得设区市2021年度全省改革创新项目评审第一名、第五届全省机关体制机制创新优秀案例一等奖、2022年度“福建省十大法治事件”;2021年,漳州市妇联“好厝边”巾帼志愿服务队荣获“全国巾帼建功先进集体”称号;2023年,“好厝边”案例入选2022年度“全国妇女工作改革创新优秀案例”,漳州市妇联荣获2022年度“全国三八红旗集体”称号。

一个个闪光的荣誉,是过去五年漳州市妇联工作的有力见证,亦是全市各级妇联组织踔厉奋发、勇毅前行的不竭动力。

筑牢信仰高地

思想政治引领迈出新步伐

政治站位不断提高。五年来,市妇联坚持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结合起来,把思想政治引领贯穿妇联工作全过程、各方面,以实际行动团结带领妇女群众听党话、跟党走。

宣传引领成效显著。围绕“巾帼心向党·建功新时代”主题,举办寻找漳州最美“她力量”、“好厝边”学习宣传党的二十大精神、“巾帼花开 福满漳州”——党的二十大精神宣传暨漳州市纪念“三八”国际妇女节等主题活动,扎实开展巾帼大宣讲活动2500余场次,覆盖100余万人次,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2023年度,市妇联入选妇女宣传舆论阵地建设优秀榜。

典型示范激发动力。持续发现、培育、宣传妇女先进典型,五年来,全市涌现出省级及以上三八红旗手(标兵)、三八红旗集体110个,巾帼建功标兵(集体)、巾帼文明岗81个等一大批妇女先进集体和个人。郑义春、曾文子家庭、南靖土楼“红妹子”宣讲队、云霄“枇杷姐姐”等一批先进典型,展示了我市妇女对国家和民族的责任担当,奏响巾帼不让须眉的时代强音。

2

广泛搭建平台

服务中心大局彰显新作为

实施“创业创新巾帼行动”,完善创业创新支持体系。扎实开展两岸女大学生创业创新大赛,开辟“就业夜市”女性专场,推进“奋斗出彩 福见未来”女性就业创业促进计划,为女性创业就业赋能;组织各类公益培训活动,开展家政服务、电商直播等实用技术培训242期,受益妇女2万余人次;持续推广“巧妇贷”妇女创业贷款模式,累计发放贷款31.87亿元,惠及女性创业者15807名。

实施“乡村振兴巾帼行动”,发挥乡村振兴巾帼力量。推动“好厝边”巾帼志愿服务助力乡村振兴,首创“试点化推进新机制、专业化指导开处方、个性化支持创品牌、项目化实施亮成效”的“四化”工作法,开展“百岗联百村 志愿并肩行”结对服务,推广东山家庭志愿服务“积分超市”做法。五年来,累计开展巾帼志愿服务活动5万余场次,东山顶街社区被授予全国巾帼志愿服务“十大优秀社区”。同时,发动广大妇女群众积极参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联合农业农村局创建省级“美丽庭院”示范户1560户,市级“美丽庭院”3677户。

实施“科技创新巾帼行动”,优化女性科技人才成长环境。深入实施“碳汇科技助农巾帼行”系列行动,建立“碳汇+女科技特派员联盟”漳州小分队,搭建平台,结对服务,精准对接、下派指导。在女“科特派”廖红的带领下,各级女“科特派”和巾帼创业导师充分发挥六级妇联联动优势,助推平和蜜柚走上生态发展之路。“碳汇+女科技特派员联盟”平和小分队被评为全国巾帼建功先进集体。

实施巾帼圆梦行动,积极探索两岸妇女多元融合发展新路径。举办“姐妹情 寄乡思”闽台亲子交流、海峡两岸(漳州)首届美食文化节暨漳州市“美丽厨娘”PK赛等一批深受海峡两岸妇女儿童喜爱的交流项目,积极参加“海峡论坛·海峡妇女论坛”,深化漳台妇女合作交流。将漳浦天福观光茶园有限公司打造为全国首个台企妇工委、闽台姐妹合家园,为建设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贡献巾帼力量。

弘扬社会新风

家庭文明建设实现新突破

注重家庭,凝聚“家”力量。五年来,累计寻找揭晓全国、省、市“五好家庭”“最美家庭”“绿色家庭”763户,培育家庭亲子阅读基地16个,命名全国、省、市级家庭教育创新实践基地45个。全国最美家庭——诏安县陈晓冬家庭参加全国妇联在央视举办的“闪亮的名字”发布仪式。

注重家教,携手育新人。贯彻《家庭教育促进法》,落实《福建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在全市24个省级试点社区(村)同步开展“爱在开端 协同育人”主题实践活动,推动社区家长学校标准建设,逐步构建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探索政校合作新模式,与漳州城市职业学院共建成立漳州市家庭教育融合发展中心,完善漳州市家庭教育公共服务体系。举办家庭教育线上线下公益巡讲、家教公益大讲堂等600多场,受益群众10万余人次。

注重家风,涵养正能量。持续开展“清风传家 家庭助廉”主题教育,举办“让爱回家”原创音乐会、“悦读·家@万家”“妈妈教我家乡菜”等活动,通过一首歌、一本书、一道菜,讲述孝廉传承背后的感人家庭故事,以纯正家风涵养清朗党风政风社风。2022年,芗城区妇联荣获“第十三届全国家庭工作先进集体”称号。

4

深化妇儿服务

维权关爱工作开创新局面

紧抓源头,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结合漳州实际,制定并颁布我市妇女发展纲要(2021-2030年)、儿童发展纲要(2021-2030年),完善新两纲目标责任分工和统计监测指标体系,稳步推进两纲示范创建。助力落实“适龄女性HPV疫苗免费接种”项目,惠及34600名适龄女性。

狠攻难点,完善妇女儿童维权工作机制。在聚合“检察保护+妇联维权”合力的基础上,开展“检律同行·法爱到家”行动,建立常态化法律服务制度,因地制宜开展法律服务,实施精准帮扶。2019年以来,依托该机制累计关注困境儿童6350多人次,推动原无户口未成年人落户7800多人,挂牌成立“家庭教育指导站”17家,发出“督促监护令”并建档考察143人,为涉案未成年人及其监护人提供家庭教育指导280人次。

多元推进,做实妇女儿童维权关爱服务。实施“连心桥”计划和“益心为你”心理健康关爱公益行动,开展“关注困难妇女群体,加强专项司法救助”行动,建立家事案件以及涉未成年人案件妇联干部全域陪审制度等,多维度推进妇女儿童权益保障工作。开展妇联主席下基层接访1249场(次),接待来信来访来电1581件,排查走访婚姻家庭纠纷隐患家庭、“平安家庭”未达标户等2861户,开展各类法律宣传活动3005场,心理健康关爱服务260多场,及时有效预防和减少家庭纠纷的发生与升级。2021年,东山县妇联被评为全国维护妇女儿童权益先进集体。

暖心务实,着力推动解决急难愁盼。大力实施“春蕾计划·梦想未来”行动,募集助学金424.2万元,资助女童2350名。募集“母亲健康1+1”公益善款404.6万元,救助“两癌”贫困妇女1090名,发放救助金690.18万元。推广女性安康保险,参保人数90946人,保费1116.7万元。结合寒暑假儿童关爱服务活动,联合相关部门开展儿童健康、家庭教育等活动,送去党和政府的温暖。

5

注重强基固本

妇联组织改革取得新成效

抓作风,队伍呈现新气象。扎实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党史学习教育以及“再学习、再调研、再落实”活动。深化整治妇联干部作风“五不”问题,开展“一线看作风、多维识干部”专项行动,着力建强高素质妇女干部和妇联干部两支队伍,当好妇女信得过、靠得住、离不开的娘家人。

抓队伍,干部展现新面貌。吸纳培育基层治理女性人才,推荐优秀女性进村(社区)“两委”,全市村(社区)女主干“一肩挑”实现新突破。与漳州职业技术学院共建“漳州市巾帼学院”,深入实施“基层妇联领头雁培训计划”,寻找省、市“最美基层妇联执委”160名,做实“执委在身边 服务零距离”品牌,激发基层妇联执委活力。

抓阵地,组织采取新作为。推动高新区、古雷开发区妇联成立,填补组织覆盖盲区;积极新建“三新领域”妇女组织,灵活新建“妇女微家”“执委工作室”;全市现有妇联组织2806个,妇联阵地4271个,构建上下沟通、联系广泛的妇联组织体系。积极推进“一呼百万”微信工作法,实现线上线下互动融合,打通网上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引领“她”风采,见证“她”成长。五年来,漳州妇女健康水平不断提高,妇女受教育水平持续提升,妇女对高质量发展的贡献率不断提高,妇女政治参与水平进一步提高,新一届村党组织中女性正职比例明显提升。在漳州市妇联的不懈努力下,千千万万个“她”植根于千家万户,在创新创业浪潮中、乡村振兴沃土上、科技攻关最前沿,尽情释放“她力量”。面向未来,全市广大妇女必将把习近平总书记对妇女事业的殷切期望,转化为巾帼建功新时代的务实举措,凝心聚力促发展,驰而不息抓落实,立足岗位作贡献,续写新时代妇女事业发展的精彩篇章。

闽南日报数字报网址:www.zzxww.com 漳州新闻网网址:www.zznews.cn

广告热线:0596—2598333 订报及投诉:0596-2594000

闽南日报社技术部制作、维护 闽ICP备05032301号-2 闽南日报社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