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4月23日是第29个世界读书日。宋代诗人翁森在《四时读书乐》中的《春》篇说道:“读书之乐乐何如?绿满窗前草不除。”人间四月,春色正浓,在充满绿意和希望的日子里,更适合读一本好书,探索世界、充盈灵魂。
漳州人喜欢读哪些书?本土有什么好书值得推荐?读书带来哪些收获?为此,记者进行了一番采访。
应试工具类占书店销售主流
每到放学时间,海西博文书店(商业城店)便会迎来一批学生和家长,他们在店内读书、选购图书。店长朱秀娟介绍,店内的主要消费群体是周边的中小学生,购书类型以文化教育类居多,约占销售总量的一半,热销的《朝花夕拾》《红星照耀中国》《西游记》《海底两万里》等书目,也都是中学语文要求的必读书目。在以学生为主要购书群体的校园周边书店内,这种现象较为普遍。
新华书店作为老牌书店,在读者中有良好的口碑和影响力。位于元光北路的新华书店内,书籍陈列更注重实用性。除了各年级的教辅教材外,英语工具书、汉语辞书占据了满满四个书架,机械化工、畜牧养殖、烹饪加工、体育健身等各行各业的实用书目应有尽有。新华书店工作人员说:“书店的读者各个年龄层都有,销售比较好的主要是教育类书籍。”
文学类图书依然备受青睐
漳州自有文学生长的土壤,林语堂、杨骚、许地山等作家名人辈出。直至今日,文学在漳州依然拥有大批拥趸。从各图书馆及书店的数据不难看出,除实用类的工具书外,文学类书籍也备受市民青睐,尤其是在市图书馆与龙文区图书馆,文学类书籍借阅占比高达50%。
在市图书馆的中国文学类开架区,读者郑佳佳正手捧一本莫言的《丰乳肥臀》阅读,她认为:“文学类书籍相对比较有趣,很容易读进去,也更能培养阅读的专注力。”文学并不能向人传授立竿见影的实用知识,却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市民兰兴斌同样在文学类书架上挑选着自己感兴趣的书籍,他笑称自己年轻时也是“文学青年”,“当年家境不好,在工厂打工,每逢休假就要跑到图书馆看书,现在条件好了年纪也大了,陪孙子来图书馆,也可以读自己喜欢的书。”
漳州市弦歌书店店主林玢表示,年轻群体对文学类阅读兴趣仍然浓厚,店内阅读氛围良好,热爱文学的群体也会相互吸引。在弦歌书店内的每周畅销书排行榜上,前十名都是文学作品,其中史铁生的作品两部、余华的作品三部,可见文学名家名作依然在年轻群体中备受欢迎。
实体书店等候读者的光顾
走访多家实体书店后,记者发现,如今的实体书店,顾客并不多,即使是周末,部分书店也读者寥寥。不少店主表示近年来实体书销量日渐下降,单纯售卖书籍几乎难以为继。
“平时工作比较忙碌,上下班路上和空闲时间看书还是电子书更方便。”读者郑佳佳大部分的阅读都是在手机上完成的,她认为电子书更适合碎片化阅读,随时随地都可以打开看一会。阅读方式的改变是实体书店销量下降的原因之一。“价格也是重要因素,同一本书实体书店批发价格可能贵超过20%。”林玢举例说,假设店内从出版社进的某畅销书,进货价格就超过某正规大型网店的零售价(包邮),顾客在实体店对比价格后便直接在网上下单。
时代改变的是书店的生存环境,而不变的是书店人的理想与情怀。漳州古城青年路上的晓风书屋自1987年创办,至今已经走过三十四载。取自“拂晓之风,爱书及屋”的晓风书屋是改革开放后漳州市的第一家民营书店,如今它已经从一个简易书屋,成为一方容纳无限可能的文化休闲创意空间。晓风书屋店主许星表示,即使在当下的市场环境,好书店仍有存在的价值,等候着读者的光顾。
春日正好,不妨走进家附近的书店或图书馆,择一本好书,安静地享受一段阅读的春光。
本土好书推荐
故乡是一个作者成长的土壤,也是他们汲取创作养分的富矿。近日,漳州市作家协会为读者推荐了五部漳州本土作家作品。
吴可彦《文学中寻找光》
推荐语:《文学中寻找光》是主题性的文学批评,作者在文学宝库中寻找与“怪罪”相关的范例:有中国古典小说《西游记》《水浒传》,也有西方名著《审判》《悲惨世界》等作品。作品给经典以新的阐释,并给生活提供另一种理解。
苏黎瑞《对花饮》
推荐语:《对花饮》是一部文学性和美学性兼具的散文集。作者写文也如作画,描绘出一幅幅山川风物、田园雅趣、四时佳兴的画卷。在作者诗意的视角中,既得自然之意趣,也得隽永的哲思。笔墨到处,灵动鲜活,无不浸润着作者对山水人文的热爱。
陈进昌《石魂》
推荐语:本书讲述华安玉赏石故事,多位人物内心和精神被金钱和权力异化,陷入生存困境和精神窘境,之后在玩石赏石过程中灵魂得到净化,小说体现物质与精神如何影响人,改变人,人如何把握自己的主旨,也让读者体会到华安玉的独特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内涵。
戴嘉真《猫皇上》
推荐语:《猫皇上》这部童话故事深受孩子们喜爱。主要内容围绕一只在猫界负有盛名的流浪猫“猫皇上”展开,讲述了他靠实力征服许多动物,虽被人类救下,但猫的尊严让他选择继续做一只自由自在的流浪猫的童话故事,充满想象力并富于教育意义。
杨文英《目击了自己》
推荐语:作者文笔细腻、情感充沛,通过文字记录海的情怀、旅行的感悟、读古诗词的美好以及日常的触动和感悟,表达了对家乡和祖国山山水水的热爱。
读书达人说
龙江读书会发起人之一张芳:
以书为媒 获得归属感
每个周日上午,龙海区阿丹家文旅的小院里,总是弥漫着书香与茶香。小院的主人张芳和一群喜爱阅读、热衷分享的朋友聚集在这里,畅谈历史、社科、文学等各类型著作。
从事文旅行业的张芳,在设计旅行线路时会更注重文化内涵和特色,每次她会先阅读当地的历史、文学等书籍。“阅读让我们足不出户就可以从不同侧面了解一个地方,也是一种心灵上的旅行。”渐渐地,读书就成为一种习惯,没有外出工作的日子,张芳就在小院里与书为伴,这里也有了近千册的藏书。
“我喜欢读书,不仅是出于工作需求,书本里的一句话、一个故事,常常会让我在现实中发现价值。”张芳认为阅读离不开分享,在读书会中领读就是一个复盘和加深印象的过程。与张芳一起分享读书心得的朋友,从两三个人扩展到了如今龙江读书会的266个会员。“阅读让我认识了很多志同道合的书友。”只身从南平来到漳州创业的她,以书为媒获得了在异乡的归属感。
“佛系”读书达人陈思慧:
把阅读融入生活
在陈思慧家中,书是无处不在的。牟宗三的《中西哲学之会通十四讲》、刘震云的《一句顶一万句》、麦家的《人生海海》……各种书籍散落在客厅、餐厅、书房、卧室的不同角落,昭示着正在阅读它们的主人的喜好。
对陈思慧来说,读书不是一件特定时间、特定环境下充满仪式感的事,而是像喝水一样自然的习惯,随手都可以拿起一本来读。陈思慧自小受父亲的影响就喜欢阅读,读研时在导师的指导下更加广泛系统地阅读。工作之余她参加读书会、分享会,坚持做读书笔记或有感而发写作,让自己始终保持学习的状态。如今,她加入了漳州市作家协会和林语堂文化研究会,有更多机会和作家、老师们交流学习。
即使现在忙于工作与家庭,陈思慧每周花在阅读上的时间依然有5-6个小时。“阅读也是要讲缘分的,我不会太强求自己一定要读完什么书,没有功利性的阅读反而更能享受其中。”陈思慧说,如今,她这种生活化的阅读,也潜移默化影响着上小学的女儿爱上了读书。
本组稿件由本报记者 黄天航
实 习 生 曾珺妍 采写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