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高考到最后其实是考心态。经过10多年学习的知识积累和最后一年的复习备考,要在考试三天做到厚积薄发,以最佳的状态将自己的实力尽可能发挥出来而不留遗憾,需要稳定积极的心态。
漳州五中心理专职教师黄瑞滢表示,考前出现紧张、焦虑的情绪都是正常的,适当的紧张甚至更有利于考场发挥。考生要做到觉察、承认、接纳自己的情绪,再进行积极的心理暗示,平稳谨慎认真对待考试。
黄瑞滢举例,有部分同学会在考试前一晚突然出现失眠等状况,这样的同学认为“如果失眠,第二天考试会没精神不能发挥好”,因此导致“担忧情绪”。事实上,睡眠不够本身这个事情不好改变,但可以通过想法的改变,调整情绪状态。
倘若出现负面情绪,建议考生可以在考前进行闭眼放松练习,感知自己的身体反应,并允许它的存在,照常考试。告诉自己“它们的存在,是来帮助我的”,可防止过度紧张。高考期间,一定要接纳自己的情绪,进行积极自我暗示,不断地告诉自己,我已经很努力,相信自己一定可以的。黄瑞滢说,有一些自我减压的小方法,比如说放松冥想法——闭上眼睛,想象自己在一个风景宜人的地方,放松身心,让大脑休息或者听听音乐等,都可以在需要的时候尝试一下。
考完一科后,在进行下一科考试前,可以提前预设演练,让自己更加从容自信。黄瑞滢认为,提前预演每场考试,想象和现实经历一样,都能帮助大脑达到练习的效果,更加从容应对。可以想象当时的光线、环境、试卷形态等,细节越多越逼真,甚至每一个大题的数量、分值,题目的难度等。特别遇到难题时,人的大脑容易慌张,从而出现更多自动的负性思维影响考试状态,如果提前预演考试时可能遇到的突发情况和负性思维,可以加快大脑处理类似问题的时间,心态更加从容。
针对有的同学在考试中容易紧张,比如忘记呼吸,肩膀等处肌肉坚硬、身体蜷缩着写字。黄瑞滢说,出现这种情况可以调整坐姿,做几个腹式深呼吸,用力做几个耸肩放下的动作,放松肌肉,这样做能较为快速地缓解紧张情绪。同时,做题时保持脊柱的直立,也可以帮助氧气更多地输送到大脑,保持清醒的思路。 ☉本报记者 苏水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