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是生态之区、宜居之区、幸福之区,这里就是华安经济开发区。
改革浪潮奔涌向前,发展步伐铿锵有力。今年初,《漳州市产业社区(标准化工业园区)建设行动方案(2024—2027年)》正式出台,吹响了我市产业社区建设的号角。按照上级对于产业社区(标准化工业园区)建设工作的部署要求,华安依托经济开发区主战场,执创新之笔,蘸实干之墨,高标准建设高品质新型工业园区,掀开高质量发展的崭新篇章。
乘势而上,创办于2005年的华安经济开发区,年轻而富有活力。
——正以区域集中、产业集群、开发集约为方向,引导专业化产业集群,带动产业链上下游和关联企业融合、一体化发展;
——正从单一的生产型园区向产、城、人融合于一体的多元化载体转变,奋力打造宜业、宜商、宜居的产业社区新样板。
深耕宜业热土 助力企业腾飞
“是宜业的环境,帮助我们茁壮成长。”福建宜和兴家具有限公司厂长王战亚感慨道,自2021年与华安经济开发区结下不解之缘,短短一年内,公司便以惊人的速度完成了3.3万平方米一期厂房的建设。紧接着,公司二期项目紧随其后,于2022年4月破土动工,如今也已步入投产阶段。而三期扩建的蓝图,也正在北部片区徐徐展开,预计总投资高达13.8亿元,未来年创产值可达10亿元,年纳税额将超过3000万元。
厂房建设进度对于企业至关重要,直接影响到企业的投产计划、运营成本以及市场竞争力。“在开发区管委会的指导和帮助下,厂房建得又好又快,目前公司已将大部分厂区陆续搬迁至开发区。”王战亚说道。
走进华安经济开发区北部片区项目施工现场,机器轰鸣,铁臂挥舞,随处可见火热的施工场景。它正以实际行动诠释着工业园区标准化建设的深刻内涵。
工业园区标准化建设是推动园区从空间重构向产业升级的重要抓手。“所以我们要提升园区亩均生产效益和标准化建设水平,打造优质产业空间载体。”据华安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工程科负责人张一鸣介绍,今年来,开发区加强产业社区的规划,对园区内的工业用地进行了全面普查,从多个维度评估工业用地的效益,结合“亩均论英雄”的成果,筛选出需提质增效的土地,为后续的精准施策奠定了坚实基础。
摸清闲置或低效用地仅是初步,真正的关键在于后续如何有效盘活这些土地资源。
标准改造,零地增资,盖好“新房子”。开发区鼓励新落地企业建设标准化厂房,增加企业生产空间,提高土地使用效率,提升单位用地产能;积极推行“先租后让、租让结合”的灵活供地方式。
灵活处置,复合利用,开好“新方子”。开发区针对闲置厂房和低效用地,通过行政手段、法律手段、“腾笼换鸟”等办法,实现“处置再盘活”,减少土地低效闲置。
今年来,开发区完成产业社区建设面积37.02万平方米,出租闲置厂房5.9万平方米,处置低效用地3宗共8.4万平方米。
构筑宜商环境 吸引八方投资
“是宜商的环境,让世界知名企业选择了我们。”福建登阵实业公司负责人陈长华满怀感激之情地说道。
7月25日,瑞士严实公司授权福建登阵实业公司工厂加工签约仪式在华安经济开发区举行,瑞士严实公司与福建登阵实业公司旗下品牌费罗门窗达成战略性合作。
据了解,瑞士严实公司在全球建筑钢系统内排名前茅,此次计划在中国南北方各设一个加工中心。福建登阵实业公司凭借厂房规模、技术水平、品控标准、未来前景、政府支持等因素脱颖而出,成为瑞士严实公司的中国南方加工中心。
“福建登阵实业公司的全面优势,特别是华安政府对企业无微不至的关怀与支持,让我们对企业前景充满信心。”瑞士严实公司中国区经理王民的一番话,正是对开发区“妈妈式”服务最生动的体现。近年来,开发区以营商环境之优助力企业发展之稳,主动靠前精准服务,全过程、全方位为企业提供“妈妈式”服务,助推企业创新升级、打开市场。
做足项目谋划,扩大招商“朋友圈”。开发区立足产业基础、资源优势,紧盯产业链薄弱环节,重点突出“以商引商”“产业链招商”“链主招商”等招商方式,积极承接主导产业上下游相关产业转移,进一步完善产业链条。依托龙头企业、行业协会、异地华安商会等资源优势,积极整合上下游企业资源,促进产业资源信息共享。目前共梳理招商对接项目51个,总投资104.4亿元,其中,总投资1亿元以上的项目41个,10亿元以上的项目2个。
主动靠前靠近,服务企业“心贴心”。为大力推进“放管服”改革,开发区设立便企服务中心。“一栋楼办公,一站式服务”,共进驻32个单位;设立12个独立窗口和1个综合窗口。承办的审批服务事项涵盖了企业全生命周期政务服务,确保园区企业能就地办事、快办事、办成事,企业满意率达100%。
打造宜居家园 共享和谐生活
“是宜居的环境,解决了我们的后顾之忧。”9月2日上午,漳州市翔欣工贸有限公司的职工洪鑫,牵着稚嫩的孩子,踏进了华安县第三实验幼儿园美丽的大门,脸上洋溢着对未来的无限憧憬。这一幕,正是华安经济开发区以宜居环境为基石,为外来务工家庭编织安心生活的温馨写照。
“我们开发区是两万多名外来务工人员的家园。此次新建的第三实验幼儿园,正是为了确保他们的子女都能享受到教育的阳光。”开发区实验幼儿园负责人廖武珍的话语中,充满着对未来的期许。
开发区大地上,深化教育改革如同春雨般润物无声,成为产、城、人融合与“引才留才”战略的首要。它从多维度拓宽了教育保障的航道,让外来务工人员的教育满意度与幸福指数如潮水般上涨,构筑起政府、企业、学校与家庭间和谐共生的桥梁,为开发区的高质量发展注入了不竭的动力源泉。
除了重视教育,开发区所做的远不止如此。“产业社区,既要有改革发展的速度,更要有群众幸福的温度。”华安县委常委、政法委书记、经济开发区党工委书记宋秋明的话语掷地有声。
曾经交通的“孤岛”,如今已成为投资创业的“热土”,开发区正向着更加美好的明天迈进。目前,开发区正着力打造“3+2+1”生活配套体系、集中构建园区5—10分钟生活圈和15分钟生活圈,让便捷与舒适触手可及。
全面蓝图,分步筑基。从银泰路的竣工,到污水提升泵站二期的落成,再到江滨地块场平工程的圆满收官,华安经济开发区的每一个项目都凝聚着汗水与智慧。
教育医疗配套设施稳步推进,补短板项目如火如荼,开发区实验幼儿园拔地而起,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拔节生长,北部邻里中心拔地而起,新社工业园道路改造提升,北部片区路网工程亦紧随其后……各项目稳步推进,共同绘就开发区这个大家园的繁荣盛景。
在这片繁华背后,如何守护这份安宁,成为开发区面临的又一挑战。营商110因此应运而生,巡防队员们如夜空中最亮的星,守护着每一寸土地,每一份安宁。每当夜幕降临,他们亮警灯加密巡逻,化纠纷、保安全,为企业发展撑起一片蓝天,为群众生活筑起一道坚固的防线。
与此同时,开发区还强化园区精细化管理,由丰山派出所、交警中队、经侦大队及城管中队等多方力量紧密协作,志愿者服务队伍主动参与,共同织就了一张“安园护企”的严密网络,让园区企业员工及周边群众的安全感、幸福感持续提升。
琅琅书声、玩闹嬉戏,晨起的阳光照进校园;机械轰鸣、焊花飞溅,生产车间奏响创新与科技的“交响乐”;霓虹闪烁、人声鼎沸,“烟火气”点燃城市的“夜经济”……
一个个关于宜业、宜商、宜居的故事,在这里上演。在这里奋斗的每一个人,感受着家的温暖,看到未来的希望。“以产聚人兴城,以城留人促产”,一个“生产、生活、生态”融合发展之区,正在走来。
本版文图由本报记者 闫锴 通讯员 黄建和 杨永峰 采写/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