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日来,龙文区的街头巷尾总能听到乡亲们对区残联的夸赞。梧桥社区刘某花的话在菜场传开时,总能引来一片附和:“以前听说办个残疾证,得家里壮劳力推着轮椅跑医院,光排队就能耗半天。”“现在好了,有人直接上门服务,连我家门槛太高轮椅过不去,他们都自带卷尺量了尺寸,说过后可以进行免费坡道改造。”……
现实生活中,残疾人家庭的困难是很难想象的。比如瘫痪在床的人想“评残”,得举家出力共同将人挪到医院;家里需要改造坡道、扶手,却不知该向谁求助。如今,这种情况变了,从今年6月中旬起,龙文区残联组成的服务队,主动把“评残”工作做到残疾人家里。为此,记者跟着服务队走了一天,渐渐明白了社区群众口中的事和理。
叩响家门
把服务送到家里
7月4日,清晨7点的阳光刚漫过楼道转角,龙文区残联的工作人员吴丽娥已在前往土白社区的路上。“林大爷,我们来啦!”她抬手轻叩木门。
门内传来轻微的响动,林大爷妻子陈阿姨略显吃力地应答,随后缓缓打开门。“吴妹子快坐,我这腿脚不利索,让你久等了。”陈阿姨拄着助行器慢慢挪过来,脸上堆着歉意的笑。吴丽娥赶紧上前扶了一把:“您别客气,我们就是来帮忙的。”
客厅沙发上铺着干净的棉布,看得出是特意整理过的。一同前来的漳州市第三医院医生柯炬峰放下诊疗箱,先接过陈阿姨递来的病历本:“林大爷最近睡眠怎么样?”他说话时特意放慢了语速,目光温和地落在躺在床上的林大爷身上。老人试着抬了抬右手,吴丽娥立刻上前调整了一下枕头高度:“慢慢来,不着急。”
“刚开始做摸排时,很多家庭都挺客气的,总说‘不麻烦你们’。”吴丽娥记得第一次见到黄某溪大爷时,老人坐在轮椅上,手里还攥着刚买的菜,“他说孩子们在厦门打工,自己能应付,可我们看到他轮椅扶手都磨掉了漆,就知道这‘能应付’里藏着多少不容易”。
情系日常
让关怀融进日子
在景山街道梧桥社区,陈某筑家的茶几上永远备着待客的茶叶。“他们来之前特意打电话,说不用准备什么,可我们总觉得该尽点心意。”其妻子刘阿姨一边给大家倒茶,一边指着茶几上的病历本,“这些都是按他们说的整理好的,省得耽误时间。”丁志敏医生正用量角器测量老陈的肘关节活动度,嘴里轻声报着数字:“30度,放松点,再试试。”吴丽娥则蹲在一旁,用荧光笔在政策手册上标注着:“您看这里,二级残疾人证办好后,每个月可以领取残疾人补贴,家庭无障碍改造也能申请,到时候给门口做个斜坡,轮椅进出就方便了。”
刘阿姨的眼眶慢慢红了:“以前总听人说办这些证要跑断腿,我正愁怎么带他去医院,没想到你们直接上门来了,连后续怎么办都讲得明明白白。”吴丽娥赶紧递过纸巾:“这都是我们该做的。您儿子在外地打拼也不容易,家里有啥困难,随时给我们打电话。”她拿出便笺纸,把自己的手机号写得工工整整:“白天忙没接到的话,晚上肯定回。”
最让郭坑镇院后村的陈某明感动的,是医生林桂生留下的那张康复训练图。“林医生说我长期卧床容易得静脉曲张,特意从包里拿出个模型教我做训练。”陈某明比划着腿部屈伸的动作说,“他怕我记不住,还把步骤写在纸上,连每天做几次、每次几分钟都标得清清楚楚,临走前又把手机号写在我床头,说有不舒服随时找他。”
接力守护
让温暖持续升温
这样的细节,在每个“评残”现场都在上演。蓝田街道德润老年公寓的谢某瑞老人瘫痪在床,且已90岁高龄,子女都在忙着工作,每次提到去医院就犯愁。摸排组的工作人员郭瑞成把老人的情况记在本子上,特意标注“优先安排入户,材料后补”。“评残”结束,郭瑞成还特意给谢某瑞儿子打了电话:“医生刚给您父亲做了残疾鉴定,结果为肢体一级,老人的身份证和户口本复印件等材料过后再补过来就行,到时证办好了我们也会给您送到家里。”
“其实我们做的都是小事。”吴丽娥翻看着手里的工作手册,里面夹着的民情日记记录着44个家庭的情况,有的画着轮椅符号,有的标着独居字样。“但对这些家庭来说,可能就是天大的事。”
最后一户“评残”结束回到单位时已将近19点,夜幕逐渐降临,工作人员围坐在一起整理资料,每张评定表右上角都贴着个小标签,写着预计领证日期。这时候,吴丽娥的手机突然响了,是陈某滨发来的短信:“吴妹子,真是太感谢你们了,我丈夫说你们比亲人还贴心。”她笑着给同事们念了短信,眼里闪着光:“你看,咱们多跑几步路,多讲几句话,就能让他们这么安心,这工作干得值。”
“不是我们帮了群众多少,是群众让我们明白了工作的意义。”龙文区残联理事长说,当真情换来了真心,当服务没有了距离,每个平凡的日子,都闪耀着温暖的光。
☉漳州融媒记者 李润 文/供图